传承与创新,当课文遇见粤剧
发布时间:2021-11-09 11:04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为大力弘扬粤剧文化,传承优秀传统艺术,近日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以“非遗文化传学子 粤韵芬芳满校园”为主题的粤剧进校园活动在华景小学举办。此次活动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天河区文联联合主办,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中国粤剧网承办,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负责表演。本次活动同时实施线上直播,除了现场的两百多位师生以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也可以通过教育网络平台感受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以及社会大众关注,《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经济日报》等纸媒以及大洋网、《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媒体的线上平台纷纷报道,并通过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转载而广泛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本次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用粤剧演绎小学课文,用演出活动搭建粤剧与校园的“桥”。这是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开展“粤剧进校园”工作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全新尝试。《桥》是一篇小学五年级的课文,其讲述了老支书在山洪暴发之后,用共产党员的信念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让村民们安全渡桥的动人故事。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编剧余楚杏将其改编为粤剧,由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排演,再“送戏”到华景小学,在同龄人中“圈粉”。

  本次改编既能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员甘于为群众牺牲一切的精神,把爱党的情结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也对以戏剧形式与美育相融合进行了探讨,是一次拓宽课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尝试,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和粤剧种子代代相传。

1.jpg

广州市越秀区大南路小学的同学们表演粤剧课本剧《桥》

  观看完表演,华景小学的老师及同学对这一生动而新颖的课本剧反响热烈,纷纷互动表达感想,他们一致认为这样一篇具有教育意义、凸显共产党先进性的文章,以粤剧的形式展现,令人耳目一新。

2.jpg

华景小学的同学积极互动

  资深评论员连海平就本次“粤剧进校园”活动在《广州日报》上发表题为《创新传播,粤剧更鲜活》的评论文章。他指出:一次小创新,富有大启迪。剧本是自己的剧本,内容是熟悉的课文,就地取材,题材上拉近了粤剧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同学们思考从课文的抽象性到粤剧表演的具体形象呈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启发同学们对戏曲虚拟表演特性的理解,加深了粤剧表现形式与表演艺术的理解,并探讨以戏剧形式拓宽课文内容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演员是小学生,观众也是小学生,演员与观众毫无距离,台上与台下互动频频,无形中放大了粤剧传播效果。以《桥》为“桥”,搭建起粤剧进校园之路,让“南国红豆”种子在孩子心田播撒。

3.jpg

评论:《创新传播,粤剧更鲜活》

  近年来,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坚持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不断寻求一种既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预期,又可以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的“粤剧进校园”活动模式,并为此展开了专门的研究,形成了以创作课本剧为主、粤曲小调为辅的针对学生学习的粤剧作品,供学校推广粤剧演出、演唱使用。学习粤剧艺术不仅让同学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更能达到积聚粤剧艺术后生观众的力量,从而逐渐弥合粤剧观众的断层。

  此次活动,让粤剧真正走进小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得到了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和越秀区大南路小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这次三方的创新合作是做好“粤剧进校园”活动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4.jpg

合影留念

5.jpg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