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至7月10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画院主办,广州雕塑院协办的“广州画院·广州制造”2023青春艺术季系列活动将在广州画院美术馆隆重举办。活动集结45位青年艺术家,通过艺术展览、主题论坛、当代造像演示和课程分享等多元形式共18场活动演绎“青春艺术”。
青年艺术家合影
“青春艺术”的概念来源于“青春文学”,是指青年在与环境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具有良好存续状态、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艺术生态系统。自2004年9月起,广州大学城陆续进驻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12所高校,以及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科学中心、小洲艺术村等文化场所和单位。经过近20年孵育,这里凝聚了一大批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创业者,逐渐形成大学城青年艺术群体。他们展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艺术生态特征,在与大学城这个“世外桃源”的互动中,他们一直“在路上”,持续不懈地探索“青春艺术”。
多样性与平衡性是文化艺术生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自成立以来,不仅孜孜于创作反映时代气象、彰显城市文化特质的文艺精品,还努力引领、集结青春力量,建设“青春艺术”文化生态,开展“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等公共服务项目,培养出一批专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广州画院·广州制造”2023青春艺术季系列活动正是立足于这一理念及上述青年艺术群体,打造城市艺术社区学术品牌的重磅活动之一。
此次活动整合广州美术学院等大学城区域文艺单位和其他艺术院校的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凝聚广州青年艺术家群体,为他们提供艺术交流平台,演绎“青春艺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艺术生态特征,探索“青春艺术”新生长点,使其与艺术生态相适应并可持续发展。另外,活动还将借助大学城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科技等资源禀赋,做好城市艺术生态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周边与中心区域、跨文化艺术领域之间的互动与融通,助推广州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
其中,“艺术展览”展区除了展出中国画、油画、雕塑、水彩、摄影、综合材料、装置等共100余件艺术作品,还将摄影教学实践搬到展览,作为一种艺术展现新形式的延伸。丰富的艺术形式、新颖的艺术造型、自由的艺术想象、鲜活的艺术品质是该展览的一大亮点,旨在演绎“青春艺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艺术生态特征,探索“青春艺术”新生长点,使其与艺术生态相适应并可持续发展。
诸如陈川海滩系列作品就以青花瓷或中国画两种载体来表现,是作者自2019年底开始尝试的新题材,既是作者人生际遇和感悟的真实抒发,又是他从个人艺术探索脉络的角度出发,从古典到现代、对草地风筝系列的延伸,以及探索人体本身美感的一个主题选择和风格尝试。作品的形象彰显活力、机会、发展、幸福感、美好希望的生活态度、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及立足湾区放眼世界的豪情、胸怀和性格。
黄德华从小生活在广州,十几年来一直以广州为创作题材。她在本次展览中以油画、影像和装置(板上热蜡画)三种形式来表现南方大厦长堤一带的影像与故事。作者从民国时期到八十年代的广州商业中心到现在的转营平价商品批发市场的切换中,捕捉到广州带给她的两种气息。一种是生猛又市井烟火气,;另一种是浓重的商业气息,这两种气息在长堤这个旧商业中心得到完美结合。黄德华说,希望通过她的作品让观众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广州、读懂广州。
此外,崔弥莱的油画《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匈奴迁徙》分别描绘了丝绸之路历史中匈奴迁徙的浩瀚场景,反映匈奴在迁徙过程中通过买卖、交易等活动,促进了各个民族甚至是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文明的交流,在“一带一路”的沿线上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他的另一幅作品《筑梦港珠澳》则是描绘建筑工人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热火朝天的海上作业场景,反映了新时代国人卓越的智慧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作者尝试将雕塑中纪念碑式的感受融入在画面中,让画面呈现出雕塑般、静穆式的美感,从而传递一种正能量、震撼人心的效果。
林于思的《虫洞》《绮梦》的想法分别来源于对虫洞这个物理学名词的曲解和自身的梦境。作者通过丰富的墨彩和卡通的造型尝试与孩子探讨虫洞的科学原理和字面意义,以及从动物与人的关系映射到真实生活与梦境的关系。
尤需注意的是,黄小捷《虚拟世界中的观念摄影》采取“观念艺术创作”与“虚拟现实技术”两部分“双轨”并驾的方式展开教学,其主旨为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元宇宙”时代的科技与文化创新需求,通过将“观念摄影”的创作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与虚拟现实、AI、3D数据采集等新兴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促使学生对新文科语境下摄影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驱动学生自觉进行科技创新与艺术探索。这一课程实践搬到展厅,既成为本次展览的又一大亮点,又是探讨美术馆公众服务功能延伸及其教育、教学资源扩展的一个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