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荷委员:
您在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就百姓提案点燃年轻人对广州非遗文化的热爱的提案》(第4023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综合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市妇联,以及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人民政府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通过非遗视角,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点面结合,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坚持正向培育,注重面向全社会宣传、推广、普及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州非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广州非遗的认知,激发其传承和弘扬广州非遗的意识。一是打造精品非遗展。广州非遗展示馆于2023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常设展《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还举办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作华章——从外贸商品到非遗保护》《木石新征程——海派·南派雕刻工艺美术作品交流展》《南木生花——广式家具艺术与生活展》《参赞天地——岭南传统中医药非遗展》《金翠迷离——粤剧传统服饰展》等特展。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园林、广场、回廊、非遗主题图书馆等空间,举办了《锦绣中华——传统织染绣艺术与生活展》《竞秀南国春——岭南盆景艺术特展》《枝繁粤茂——岭南盆景传承展》《灿灿星河——中医药历史故事展》《武动岭南——岭南武术视觉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等展览,使展览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二是开展“非遗在社区”主题孵化活动。组织开展了“党建引领,社区善治,发现龙舟民俗之美”、“在永不落幕的花市中绽放非遗迷人光彩”、“喜迎二十大,歌墟传心声,发现客家山歌之美”主题歌友会、“文旅融合,共生互促,发现老城焕新之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二周年等多场主题孵化活动,致力于通过调研、展示、孵化、宣传等手段,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促进非遗由“扶持性保护”向“系统性保护”转型。三是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荔湾区实施“美荔巾帼好家风”行动,编制《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队宣传手册》《家庭教育宣传手册》,2022年至今共有38户家庭分别荣获全国五好家庭、广东百户“最美家庭”、广州市书香家庭、广州市最美家庭、广州市乡村最美家庭、荔湾区最美家庭、荔湾区“十佳书香家庭”等称号,3名学生荣获广州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四是优化多元育人途径。市委宣传部紧盯新时代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现代年轻人潮流文化特点,聚焦活化利用广府非遗,创新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传承弘扬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文化精粹,积极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番禺区立足本土岭南文化,积极探索形成“13631”工作机制,通过“制定1个总体行动方案、聚焦3个圈层研究范围、打造6个溯源重点范例、抓好3项传播教育活动、建设1个校外展示基地”系统化实践路径,以推进珠江口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为重点,丰富文化传播方式,加大教育推广力度,深挖文化产品开发,加强产品推广利用。从化区依托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青年之家”、“青年夜校”等场地,开展非遗体验课程、非遗传承人讲堂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尤其是年轻人到校园或者在区、镇、村中开展非遗项目传承班、项目讲座等活动,2023年期间各项目主办讲座、培训班共有29个,包括有从化水族舞、从化猫头狮、粤剧、莫家拳、竹编等项目培训班,课程人员年龄5-50岁,约有700人通过培训了解并参与到传承非遗中。
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非遗技艺普遍化、群众化,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擦亮广州青年夜校品牌,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岭南特色非遗课程,依托广州青年夜校文化学堂开设“南国醒狮”“粤剧”“咏春拳”等传统文化课程,源源不断地输出精彩文化大餐,点燃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增加时代特色,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希望,我市历来注重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举办“新活力 • 趣非遗——广州非遗文创设计志愿征集项目”,鼓励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播的行列,探索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发展,以新形式、新载体、新面貌呈现了年轻设计师基于当下生活视角对传统非遗的思考。开展“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系列活动。2023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第一届广州市“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通过案例征集、实地调研、遴选等环节,筛选出10所学校作为优秀案例,并在广州市文化馆集中开展优秀案例展示系列活动,取得热烈反响。
广东音乐曲艺团创演的曲艺新剧场《得闲饮茶》分别2023年10月及2024年5月,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连演5场。以“粤式曲艺新剧场”这一新颖舞台呈现方式为探索基点及总体框架,通过“非遗”粤曲、粤剧、粤语相声、粤乐等要素及广东其他“非遗”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探索打造“非遗”的全新表达方式。
今后将继续开展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之“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传播水平。继续扶持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等项目的精品创作,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演艺新业态、新场景与新体验,努力打磨“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艺空间,力求将《得闲饮茶》打造成为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品牌剧目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常驻演出剧目,吸引年轻群体加深对岭南曲艺的认知并助力扩大岭南旅游消费潜力释放空间的代表性文艺舞台精品,传承岭南优秀文脉、拉动文化效益。推进广州非遗保护传承,让广大群众在优秀文艺作品观赏中了解非遗、了解广府文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三、通过参观博物馆,引导青少年对历史的敬重。
为增加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我市相关博物馆除常设展览外,还有特展,从特色设施、开展活动中吸引更多青少年到博物馆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特设面向儿童开放的儿童艺术体验中心,室内建筑面积554平方米,专注于举办与儿童艺术相关的展览和教育活动。还通过举办儿童专题展览,以藏品童戏题材绘画作品为切入点,通过趣味的展品和布置,举办“画里童心——探索中国绘画里的童戏”“小题大做——粤玩粤有味”等,展现儿童眼中的博物馆文化,激发小朋友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依托陈家祠文物建筑和馆藏丰富的展品资源,举办特色展览,包括《木心流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潮州木雕精品展》《金木交辉——岭南金漆木雕、描金漆绘精品展》等。2023年,该馆自主研发的传统工艺课堂系列课程在全市11个区的百所中小学校进行推广,上万名学生学到了《广彩》、《广绣》、《剪纸》、《陈家祠建筑》、《广州外销扇》的本地文化知识。南越王博物院充分利用王宫展区考古遗址的优势资源,开设“大遗址·小学堂”系列活动,打造以考古体验为主体的全新宣传教育模式。“南越工坊”手工教育品牌,工坊累计开发了超过百款原创手工及教育类文创产品,2023年,南越工坊共开展255场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传统非遗技艺推出系列活动,举办“古风新韵,南越阙歌”“消失的银盒——海丝主题体验空间”“南博之夏•非遗盛荟”等活动,邀请佛山石湾陶塑、广州剪纸、西关打铜、广州榄雕的非遗传承人到场授课,让青少年在了解博物院历史文化的同时,体验传统非遗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广州博物馆将《城标·城史——广州历史系列课程》“营建·镇海楼”和“园·说”研学课程送到学校,通过知识讲授和动手实践结合的方式,与在校学生一起“读懂广州”,爱上广州。2023年我市博物馆共接待入馆参观游客2200余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420余万人次。
今后,我市博物馆将继续举办各类活动,吸引青少年到博物馆来,在历史的沉淀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举办研讨会,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识水平。
2023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召开了“广州传统工艺分类保护研究会”,成立了18个课题组,展开分类研究,摸清家底,精准施策,收集整理广州传统工艺项目材料共计213项。2023年2月,我局与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了“历史文化名城(广州)非遗出新彩”主题学术研讨会,来自非遗、工艺美术、文史、医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出谋献策,中国传统家具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广式家具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瑰丽与智慧,2023年7月15日,举办了“海派·南派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交流论坛”,通过对话探讨和思想碰撞,让两地未来的文化交流有了更好的基础。2023年9月15日,举办了广州传统工艺振兴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学术研讨会,汇集国内专家、学者、传承人与研究者,聚焦于广式家具的匠心传承与创新发展,围绕传统工艺振兴与文化传承、广府美学与生活智慧、匠心传承与技艺创新、传统智慧与现代设计四大主题,共同探讨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历史脉络与现代意义。2023年12月,我局与广州日报共同举办“粤韵·非遗跨界分享会”,非遗、影视、文学、艺术、文旅界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的跨界融合。黄埔区2023年高水平举办首届岭南文化湾区论坛,共话湾区人文精神。南沙区携手大湾区文化学者、专家代表等开展座谈、专题分享,共同谋划本地区非遗发展蓝图,举办粤港澳非遗影视文化交流活动,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影视领域的专家共谋湾区非遗与影视的合作发展。开展了文艺大家讲堂、“南沙人”特色文化品牌论坛、2023年穗港澳非遗沙龙活动以及香港非遗学者带来的专题分享,传承与发展·南沙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等。
今后,将继续相关主题的非遗研讨会、交流会、论坛等,力求探索出更科学有效的非遗保护、传承、传播方式,让文化遗产绽放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五、用新的技术风格,将非遗融入时尚。
近年来,我市以“非遗+网游”“非遗+科技”“非遗+游戏”等创新保护方式,推动非遗跨界合作,积极探索“非遗+”新业态,实现非遗与多种业态相互赋能。海珠区发挥区内互联网企业的资源优势,将广彩、榄雕、素馨花等非遗体验活动送到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众多互联网企业中,以非遗底蕴激发数字文化产业新活力。如三七互娱运用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概念,将广府文化、非遗元素注入游戏,创作出更多有底蕴、有特色、有创意的游戏内容,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旗下游戏《叫我大掌柜》,将醒狮、广彩、广绣、粤菜、骑楼等广府经典文化元素融入游戏场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唯品会全力打造专注非遗活化和传承的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以“电商+非遗+扶贫”为核心,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手法,依托唯品会时尚电商优势,引入设计资源对传统美学进行重构,打造符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的非遗时尚产品,让非遗重新回归生活。位于花都区的非遗项目钉金绣裙褂与时俱进,多次亮相广东时装周、中国(深圳)国际时装节发布《鱼》和《欣欣向荣》《凤兮》等系列非遗时尚融合创新作品,让传统技艺与潮流时尚“碰撞”出了别样“火花”。2023年,市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研发《“何以沙湾 何以非遗”沙湾古镇非遗实景解谜》和《“非遗印象”岭南印象园沉浸式实景解谜》两个面向广大青年的实景非遗剧本杀。今后,将继续开发非遗剧本游和非遗剧本杀项目。目前正在打造以永庆坊-广州市文化馆为线索的剧本杀《广州奇谈·迷失的非遗宝藏》,计划在今年7月推出,并继续应用于青年非遗研学游活动中,让广大青年,沉浸式感受到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非遗做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区传承面貌。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将非遗转化为文化产品。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题材的舞剧《醒·狮》以南狮为神,充分实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音乐剧《雄狮少年》,舞台上生动展现的醒狮文化和岭南风土人情,真实还原湾区百姓充满“温度”“温情”的奋斗场景。该剧80%以上是年轻观众,诠释湾区青年的热血人生,加强传统文化焕新“包装”,利用音乐剧流行性、轻巧化的传播规律、借力青年群体传播优势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荔湾依托珠江钢琴创梦园开展非遗集聚区建设,以音乐、美术、非遗为主题,引入数字音乐科技、影视传媒、动漫游戏、艺术教育、文创设计、文化娱乐等领导相关企业以及文旅休闲、特色餐饮等配套,举办“聚非遗之光 向世界盛放”开园活动、“当燃非遗”岭南非遗主题市集等非遗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参与。
今后,将不断构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校、企业、艺术团体与传承人交流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一体平台,与中职技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并将教师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融入教学实践中。继续引导非遗传承人与时尚、设计、影视、演出、网络、科技等开展合作,培育更多“非遗+”业态,提供更多符合当代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行业联合指导、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时尚产品打造等举措,推动非遗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和发展可持续化。
六、以赛聚贤匠,推动青年对非遗的热爱。
一是开展非遗大赛。越秀区联合省非遗保护中心、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以“开非遗保护新篇章·创文旅融合新时代”为主题,举办了2023年第八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大赛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收到了来自46个城市的作品385件,其中包括澳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全国各地55所高等院校及4所中职学校 “非遗进校园”的项目孵化成果。并于12月16日-22日在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它们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和风格,但都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白云区槎龙镇泰小学以比赛促传承”,每学期一次“讲古PK赛”,要求每学期低年级每人会讲不少于2个粤语故事,高年级每人会讲不少于5个粤语故事、会编1—2个粤语故事。每年实施“觅苗”“培苗”“成材”计划,分层开设“通识班”“提高班”,做到“粤语讲古”普及化,精英苗子提升化,全员有体验、有收获。增城区联合华商学院开展2023非遗文创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一批创新意识强、文化内涵深、利于市场孵化和批量生产的文化创意衍生品,征集了来自24个单位,共487件作品。通过征集促进非遗与文化、艺术、手工艺、体育互联网等相关行业有机结合,让非遗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拓宽及延伸非遗项目自身的功能属性,为非遗项目的活化开辟新路径。
二是开展相关活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我市均组织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全年各类活动多达500余场,深受市民游客热情追捧。团市委组织开展“我和非遗有个约定”湾区青年传统文化活动、“青春同心来广州”穗港澳青年文化交流主题系列活动、2023-2024年澳门青年文化节、“龙腾迎全运 湾区向未来”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青年新春联欢会等活动20余场,开设非遗体验作坊,累计吸引逾3000人次参与体验,开展文艺展演及民俗文化交流,共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市妇联实施锦绣协作计划促进非遗交流,举办“广黔同心 锦绣同行”锦绣协作成果展,通过非遗原生态及创新服装秀,展示民族风情和绣娘的精湛技艺,开发的文创产品在湾区多个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并依托广州市商业体、产业园、非遗文创基地等,共建交流合作和展示平台,培育7个“锦绣协作计划基地”,助推妇女手工产业创新发展。天河区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非遗特色活动,营造社会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2024年春节,以“龙”年元素为主题,开展“天河迎春花市非遗嘉年华文化活动”,展示龙狮、粤剧、杂技、武术、粤语歌曲、广东音乐等民俗文化,在花市展示“天河非遗新生代”“非遗醒狮文创”等,在商圈开展“正佳大唐千灯会”“历新生活节迎新市集”“龙狮巡游表演”等非遗活动,并设置各类手工制作、VR体验、线上打卡、趣味游戏等与观众深入互动,使非遗展示和传播生活化、年轻化、有趣化。白云区石井街中心幼儿园通过开展《万缕金丝织白玉 探寻广彩之魅力》家长课堂培训、非遗名师课堂亲子广彩体验、白云区非遗图文亲子观展等环节,实现家庭与学校联合传承非遗新模式。花都区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盘古王民俗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举办非遗走秀、快闪表演、沉浸式剧本游、穿越非遗等形式新颖的非遗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黄埔区成功举办第17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立足于区域历史文化资源高度集聚、精华荟萃的优势,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活动融入了非遗艺术展演、非遗项目展示、非遗项目体验等活动,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工艺传承人展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可近距离体验波罗粽、波罗鸡、嫁女饼等黄埔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魅力。
下一步,将继续挖掘我市非遗资源,夯实非遗基础,通过学习创作比赛、展示展览、体验互动、非遗节目、场景搭建等多种形式,加强非遗的传承传播,注重非遗活态传承,鼓励年轻群体广泛参与,推动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关注。
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4年8月6日
(联系人:许莉,联系电话:38925434、1353361****)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