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415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7-25 10:05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张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将非遗元素多元化艺术呈现、助力非遗文化街区焕发新光彩的提案》(第4152号)建议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委宣传部、荔湾区政府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7月17日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市委宣传部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扶持非遗剧目创作,在艺术剧目中融入非遗元素。

  粤剧是人类非遗代表作,近年来我局大力推动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先后组织创作《碉楼》《梁启超》《三家巷》《珠水琴心》《董生与李氏》《刑场上的婚礼》等一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花笺记》《初心》《文成公主》等6个粤剧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23年,新版《焚香记》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剧目入选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实施“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先后孵化了《清水河畔》《精忠魂》等十数部孵化剧目,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成果。2022年度创排孵化剧目有《桃花扇传奇》《精忠魂》《胡不归·颦娘》,均由青年人才担任创排工作,同年公演收获到较好的口碑,彰显粤剧青年创作队伍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市委宣传部资助《文成公主》《隆平稻香园》《妈祖》等粤剧文艺精品创作,大力推进《睿王与庄妃》《范蠡献西施》《黄飞虎反五关》《刁蛮公主戆驸马》等四部粤语电影制作发行工作,支持粤剧《双绣缘》、曲艺新剧场《得闲饮茶》等创排生产。

  实施百场粤剧精品进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2022年以来粤剧艺术博物馆引入省、市专业院团每周日进驻广福台上演粤剧精品剧目,满足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欣赏需求。据统计,2022年全年,广福台粤剧专业精品演出达105场次,优秀私伙局演出165场次,惠及线下观众12万人次,线上56万人次。2023年,广福台累计进行粤剧粤曲惠民演出1044场,其中,专业精品演出100场次,优秀私伙局演出944场,惠及群众逾113万人次。

  荔湾区持续开展“红豆香飘荔湾”百场粤剧研学体验活动,涵盖区内全部小学以及部分中学共61所学校。2023年开展粤剧粤曲教学课程354节,开展粤剧研学体验课堂34期,《洛水梦会》《小商河》等节目获荔湾区第十六届“三元杯”粤剧粤曲大赛一等奖。

  广东音乐曲艺团创演的曲艺新剧场《得闲饮茶》分别于2023年10月、2024年5月,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连演5场。以“粤式曲艺新剧场”这一新颖舞台呈现方式为探索基点及总体框架,通过“非遗”粤曲、粤剧、粤语相声、粤乐等要素及广东其他“非遗”项目相结合的形式,探索打造“非遗”的全新表达方式。

  下一步,将继续扶持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等项目的精品创作,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演艺新业态、新场景与新体验,努力打磨“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艺空间,力求将《得闲饮茶》打造成为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品牌剧目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常驻演出剧目,吸引年轻群体加深对岭南曲艺的认知并助力扩大岭南旅游消费潜力释放空间的代表性文艺舞台精品,传承岭南优秀文脉、拉动文化效益,从而推进广州非遗保护传承,让广大群众在优秀文艺作品观赏中了解非遗、了解广府文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二、将非遗融入时尚艺术,推进非遗数字化展示传播。

  近年来,我市以“非遗+网游”“非遗+科技”“非遗+游戏”等创新保护方式,推动非遗跨界合作,积极探索“非遗+”新业态,实现非遗与多种业态相互赋能。如:三七互娱通过对洪拳传承人动作捕捉,融入网络游戏场景;将广州地铁11号线打造成为全国首条非遗主题示范线,展现广府文化独特魅力。

  2023年,市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研发《“何以沙湾 何以非遗”沙湾古镇非遗实景解谜》和《“非遗印象”岭南印象园沉浸式实景解谜》两个面向广大青年的实景非遗剧本杀。2024年,将继续开发非遗剧本游和非遗剧本杀项目。目前正在打造以永庆坊-广州市文化馆为线索的剧本杀《广州奇谈·迷失的非遗宝藏》,计划在今年7月推出,并继续应用于青年非遗研学游活动中,让广大青年沉浸式感受到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非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区传承面貌。

  深入挖掘包括广州地区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名家非遗文化资源优势,记录、整理和宣传一批文艺名家的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实施广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记录项目、文艺名家传承记忆工程。把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受到央视、新华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每年在学习强国发布非遗视频。“抖音广州非遗馆”通过话题、聚合页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大大提升传承人传播能力。支持将粤剧、粤曲、醒狮、咏春拳、广绣、剪纸等非遗项目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已在500多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

  下一步,将继续引导非遗传承人与时尚、设计、影视、演出、网络、科技等业态开展合作,培育更多“非遗+”业态,提供更多符合当代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三、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将非遗转化为文化产品。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题材的舞剧《醒·狮》以南狮为本,取其形、塑其神,充分实现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音乐剧《雄狮少年》在舞台上生动展现的醒狮文化和岭南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真实还原湾区百姓充满“温度”“温情”的奋斗场景,唱响了湾区人的主旋律,舞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引起观众强烈共情共鸣。该剧80%以上是年轻观众,诠释湾区青年的热血人生,加强传统文化焕新“包装”,利用音乐剧流行性、轻巧化的传播规律,借力青年群体传播优势,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依托珠江钢琴创梦园开展非遗集聚区建设,以音乐、美术、非遗为主题,引入数字音乐科技、影视传媒、动漫游戏、艺术教育、文创设计、文化娱乐等相关企业以及文旅休闲、特色餐饮等配套,举办“聚非遗之光 向世界盛放”开园活动、“当燃非遗”岭南非遗主题市集等非遗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参与。

  此外,广绣传承人将广绣技艺与动漫游戏公司、汽车公司合作,将广绣技艺运用到服装服饰和文创产品中,不断扩大广绣的生命力。

  下一步,将继续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发非遗相关周边产品、文创产品,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线上线下联动,助力非遗多元化发展。

  一是打造非遗宣传展示实体空间。广州非遗展示馆于2023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各区也在结合本地实际推动区级非遗馆建设。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广州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广州粤剧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木偶团等文化企业,长期以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宣传活动。

  二是举办各类非遗展示活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我市均组织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全年线下活动多达500场以上,深受市民游客热情追捧。2023年11月,荔湾区青年非遗传承人协会与澳门相关机构共同开展“非遗潮未来绽放大湾区”的活动,让年青人感受非遗之美,体验匠心精神。与此同时,线上活动也倍受关注,例如自2021年以来举办的“非遗广州红”系列网络宣传活动,相关话题连续三年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累计阅读量逾3亿次,有效激发大众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热情,展现出我市文化传承传播新活力。

  三是利用各类媒体开展传播。充分发挥荔枝APP、抖音、大洋网、中国广州发布等重点新闻网站和重要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图文海报、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相关网络宣传,营造我市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舆论氛围。例如2023年初,YY直播炬光联盟启动“非遗筑梦计划”,让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开设线上非遗主阵地,触达更多年轻用户群体。

  下一步,将继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互动,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利用城市更新等工程设立公共文化配套设施,为非遗保护传承拓展更多空间。通过树立广州非遗的品牌形象,为传统商圈融入艺术气息,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平台,助力非遗焕发新光彩。

  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4年7月23日

  (联系人:许莉,联系电话:38925434)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