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老城区的红色文化景点构建文旅路径,引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提案》(第4042号)建议收悉。根据市政协相关要求,提案被列入由市委林克庆书记督办、市政协主席李贻伟和副主席陈雄桥配合督办的重点提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由我局牵头组织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和各区政府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6月27日上午,林克庆书记到位于越秀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杨匏安旧居陈列馆调研红色革命史迹保护和利用工作,对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出指示要求。9月9日,林克庆书记到广州文化公园督导此重点提案办理工作,听取了提案办理有关情况,并对提案办理作出指示要求。提案办理期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林书记的指示要求,积极组织各会办单位认真研究提案的办理工作,与您在5月18日、8月2日和9月7日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并经林克庆书记审定同意后,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利用的建议
我局赞同谭委员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利用的建议。我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提出的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通过规划先行、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法律法规、各方广泛参与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利用,延续老城区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一)坚持规划先行。我市已完成26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在城乡规划中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等法规政策规定,严格遵守《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上位规划规定,严格落实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保护管控要求。印发《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工作指引》给各区政府,将已批复保护规划明确的保护要求和规划定位传导到后续环节,提出建筑修缮整治、公房活化利用、产业导入及公共空间提质等方面的改造提升路径,为后续实施建设和街区治理提供参考指引。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一是成立市、区两级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由市、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市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统筹协调文物管理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研究和审议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大事项。同时成立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组建专家库,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全市多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努力,有效的实现了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间的平衡,如建立了区域评估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多规合一平台等,确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法制体系建设,构建起“全专细”的政策法规体系,用制度保障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博物馆规定》3个地方性法规为主干,形成一系列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技术文件的系列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涵盖名城保护、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管理、考古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我市制定了《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构建“1+1+4+N”的全专细政策法规体系,并以《实施意见》为纲领,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主干,以4项创新政策文件、20余项技术及工作指引为配套。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监督管理与补助办法》《广州市关于深化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及技术指引,通过创新顶层设计,形成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我市进一步修订完善《广州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指引》《广州市文物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实施方案》《广州市文物保护工程检查管理办法》等16项规章制度,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重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四)广泛发动各方参与。一是涉及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及社会关注项目,通过部门协同、专家会审等方式,群策群力,以专家论证意见作为日后审批的重要依据。二是广泛征询公众意见,让规划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汇聚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切实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三是持续培育扩大文物保护和名城保护队伍,完善“市、区、街(镇)、社区”四级文物监管巡查网络,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组织招募102名“名城守护官”志愿者;发动社会力量建言献策,在恩宁路、深井村等项目利用“党建引领、共同缔造”议事平台和共同缔造工作坊,发动社会力量建言献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五)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我市制定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整体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复兴古代、近代传统中轴线,放大永庆坊改造效应,推进北京路、恩宁路、沙河片区、沙湾古镇、黄埔古港古村、长洲岛、沙面等重点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提升。落实《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修缮利用规划,在保留岭南民俗风韵和历史文化氛围的同时,引导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与城市更新、商贸旅游、教育培训、休闲体验、社区生活融为一体。打造一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转型升级示范点等。其中,越秀区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总体规划》围绕“全球活力、千年城脉、广府商街”定位,着力将北京路打造为突出岭南特色,传统与现代交融、国潮品牌与国际时尚交相辉映的全国示范步行街;荔湾区恩宁路历史街区活化项目先后荣获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历史街区类三等奖、城市设计类一等奖等奖项。
二、关于结合文化特点以点带面建设旅游路径的建议
谭委员关于结合文化特点以点带面建设旅游路径的建议与我局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推广、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做法不谋而合。广州市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革命历史悠久,红色史迹丰富。我局及时开展红色资源调研,全面系统摸清了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家底,共普查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619项;核定公布了全市革命文物名录,包括21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8112件/套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占全省一半,居全国城市第三。省市党史部门2020年牵头普查的革命遗址283处。
(一)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一是完善《广州市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行动计划(2020—2021年)》等落实。完成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新建团一大旧址纪念馆等重点红色文化项目,推动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等修缮保护提升。二是精心组织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等8家博物馆推出建党百年精品展陈。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8家博物馆接待团体13000多批次,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中共三大历史陈列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二)抓好党史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一是高质量开展党史教育基地评定工作。我市目前有22个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把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评定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认真抓好抓实。今年5月,本市各区共申报的41个党史旧(遗)址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2年组织评定第四批23个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二是高水平打造党史教育示范基地。经普查,我市共有283个革命遗址,其中有不少是我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时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用的党史旧(遗)址。今年,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将团一大纪念广场(将团一大纪念馆一并纳入考虑)、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大罢工旧址、广州公社旧址等党史旧(遗)址列为打造重点,提前谋划,统筹考虑,整合规划,精心打造成为中共党史教育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高要求推进党史教育基地规范管理。科学规范党史教育基地评审程序,认真修改完善《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评定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以更高要求、更优成效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广州市中共党史旧(遗)址,为我市红色旅游做好各项配合工作,推动我市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四是高标准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我市原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3个,其中全国示范基地7个、省级示范基地28个。市委宣传部于2021年10月份牵头启动第九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评选活动。活动共收到各区各单位56份申报材料。经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实地调研和答辩评审,并征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项工作小组成员意见,经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共评定5类共15家单位推荐入选第九批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一是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推动全市1600余所中小学校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对共建,先后组织129.6万人次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1.8万多次;编写《走进羊城红色记忆 感悟百年奋斗初心》《纪念建团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故事读本;开展党史专题讲座、思政课2.1万多场、推出短视频创意作品1000多部,携手高校共建“红色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基地”,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二是创新拓展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市属各博物馆不断创新形式、内容、载体,持续开展有针对性、有庄严感的教育活动。大元帅府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分别举行了《携手1924》《1927·广州起义》两场沉浸式话剧演出,让观众在艺术与红色资源的融合中感悟大革命的峥嵘岁月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不屈。我市还开展“广州红 幸福城”网上传播活动,推出“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广东红色物语”“大学生走访红色景点”等融媒体产品,形成党史学习教育新常态。
(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是策划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结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广州公社旧址、“团一大”纪念广场等红色文化景点特色,策划打造“广州起义”红色之旅、青年运动之旅等10条“读懂红色广州”旅游路线,建设全市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个红色旅游国家A级景区。其中“红色广州 革命之城”精品线路入选文旅部、中宣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我市推荐的广州红色羊城主题历史文化游径、东征革命历史文化游径(广州部分)分别入选广东省第一、二批历史文化游径;广州革命起义纪念游径、黄埔军校革命游径、虎门炮台游径等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二是打造流动红色课堂。广州公交集团营运20辆“红色公交”,将红色革命遗址串珠成线,推出“广州红”主题船以及8条党史学习主题航线,建成32个建党百年主题站场和候车亭成为乘客随行学习“红色展厅”。广州地铁集团在地铁站打造“广州地铁党史研学馆”“复兴大道100号”建党100周年成就展,推出“中共三大”主题列车和“奋斗号”红色专列,提供多场景、沉浸式红色出行体验。三是开展文旅推介活动。策划举办广州红色旅游季系列文旅活动,编印《读懂红色广州 广州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指南》《广州红色旅游印记手册》等,助力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三、关于提升广州市非遗活态传承与系统性保护水平的建议
我局对谭委员关于提升广州市非遗活态传承与系统性保护水平的建议表示赞同。广州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广府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95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16项,数量总数居全省前列。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广州非遗活态传承和系统化保护水平,我市将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原则,努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广州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一)完善非遗政策制度体系。出台《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及配套《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制度》《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推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列入立法规划,支持各区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市区两级已出台近20部政府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为全面提升广州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各级非遗场馆。全市现已建成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市级非遗聚集区、21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1个市级非遗大师工作室、100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为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阵地支撑。在广州市文化馆非遗园建成全市非遗专题展区,争取成为国家级非遗展馆,同时推动各区设立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性非遗集中展示场所。2022年5月,首个区级非遗展馆花都区非遗馆运营,推出全市首个非遗VR云展厅。市粤剧艺术博物馆、陈李济中医药博物馆、永华红木艺术馆等15个专题性非遗展示馆已成为市民了解非遗的重要窗口。番禺区计划在番禺万博CBD商业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筑面积约4999平方米,计划建设非遗展示区、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VR体验区等展示平台;白云区规划利用城市更新改造在棠涌村配建5000平方米以上的白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海珠区打造了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晓港公园建立了榄雕和广彩两个非遗研学基地,正升级改造岭南古琴艺术馆和咸水歌民俗博物馆;天河区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基地打造和培育,共培育了14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9个区级非遗传承基地。加强基层非遗保护力量。2022年基层非遗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得到全面好转,10个区建立非遗保护中心,11个区设立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荔湾区率先建成独立的区级非遗保护中心(15个编制),牵头成立了广州首个非遗行业协会,已吸纳近百名会员,建成全市155名专家组成的非遗专家库,不断增强专业咨询力量。
(三)拓展非遗活化利用成果。在深入开展数字化记录广州非遗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和科技发展趋势,开始探索更多形式的非遗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利用“非遗+短视频平台”,建设常态化运作、多维度传播的“抖音广州非遗馆”。通过话题、聚合页、流量池、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探索非遗传播新方式、新亮点,让更多人看到广州非遗,认识广州非遗。将传统非遗项目与舞台艺术融为一体,以全新的形式,全新的手段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积极推动非遗与网络企业、科技企业跨界合作,通过新技术让非遗拥有更具活力的展现方式,非遗则成为新技术应用的优质内容,实现科技与非遗相互赋能,并在年轻群体中成为风潮。2022年5月11日首款广绣数字藏品发行,开启全市非遗NFT项目。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届双入选“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城市。超过500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涵盖幼儿园、大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所有教育阶段,共开设86000多课时,2/3的传承人长期在校园薪火相传。协调推动粤剧、广绣、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2022年广州中考特长生范围。
(四)推进非遗融合发展。一是建设广州非遗街区。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基础建成广州第二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已于6月份开街运营,非遗街区集大师工作室、体验互动、展示、培训和销售于一体。持续在广州塔“岭南之窗”举办系列非遗展示展览活动,加快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推进“非遗+”新业态发展。探索“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更多新业态,推动开发非遗旅游路线,研发非遗旅游纪念品,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二是推进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五在”工程,借助社会资源立体式全方位展现非遗,推动走出我市非遗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以绣花功夫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一步加强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提升非遗活态传承与系统性保护水平,激发出老城市新活力,实现广州“四个出新出彩”。
感谢您对广州城市文化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11月1日
(联系人:张扬,联系电话:38925461)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