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4030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1-06-03 14:49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李小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助力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构建湾区文化枢纽的提案》(第4030号)建议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5月28日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记录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从普查开始起步,目前已完成两次全市性非遗普查。2006-2009年广州市贯彻国家和省要求,开展了全市第一次非遗普查工作,共收集非遗线索4241条。为进一步摸清家底,2014年启动全市第二次非遗普查工作,第二次普查共收到新线索965条。现已组织完成7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7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同时指导各区开展县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并积极配合组织省级、国家级的项目和传承人评审工作。对于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市财政每年均安排经费进行补助。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区等4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现有在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6人。其中,天河区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其中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车陂村扒龙舟”项目于今年4月呈报市政府同意并推荐上报参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保护

  目前我市已出台全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岭南文化中心区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恩宁路、沙面、荔枝湾景区等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26处历史文化街区纳入省级保护名单。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打造广州塔“岭南之窗”文旅融合示范区,设立永庆坊非遗街区(4A级旅游景区)。目前全市已建成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市级非遗聚集区、10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2个市级非遗大师工作室、47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为加强整体性保护提供阵地支撑。

  同时,我市还大力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和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把重要的乡愁记忆载体开辟为博物馆、纪念馆对外开放、注重征集有广州特色的文物入藏各相关博物馆。近年新建的博物馆有粤剧艺术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詹天佑故居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杨匏安故居陈列馆等。对于文物藏品征集,市属各博物馆都有财政预算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文物藏品征集工作正常开展。为推动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全面上水平,我市正在实施博物馆倍增计划,并优化博物馆结构体系、区位布局。在国有博物馆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鼓励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公民等设立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通过专题性和综合性相结合、建设和合作相结合、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批规模不等的非遗展览展示的场馆、场所、场地。专题性的场馆依托单一的非遗项目,以主题博物馆为表现形式,包括麒麟舞博物馆、广式家具博物馆、陈李济中医药博物馆、采芝林中医药博物馆等。

  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性发展

  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作为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广州分会场活动之一,自2009年起已连续举办11届,成为推广广州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年均超500万人次参与。通过不断变化新形式、新玩法,推出系列具有“老广”文化特色、体现广州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吃喝玩乐游购娱”体验俱全的“商旅文”融合活动。以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为契机,对步行街业态进行科学调控,引入多种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非遗品牌,重点突出王老吉、皇上皇、莲香楼、陈李济、采芝林等具有浓郁广府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北京路188号粤菜体验馆、庄臣美食坊和惠福美食花街也成为年轻人体验广府文化特色、游娱购打卡的网红点。

  自2011年起,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一举行的“广府庙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涵括祈福、民俗、美食、商贸休闲等内容。其中,设在北京路的“非遗展示区”每年除邀请“三雕一彩一绣”和广州本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外,还邀请肇庆端砚、佛山石湾陶瓷、恩州奇石等市外非遗项目参展,为来自不同地区的非遗提供交流平台,共同展示传统文化风采。

  自2018年以来,我市每年举办一届“非遗品牌大会”,通过整合产业发展、品牌营销、媒体传播、文化创意等诸多行业领域,不断扩大非遗朋友圈,共同就中国非遗品牌的建设、创新、管理、传播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鼓励传承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胆创新,设计创作符合当代生活需要和审美观念的非遗衍生品,努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非遗品牌凝聚力和价值核心力。

  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性创新性传承

  为进一步落实《广州市教育局等9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意见》(穗教宣交〔2019〕31号),积极推动广州市各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2021年市教育局将遴选命名一批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以研学基地和旧城中的文化空间为依托,有针对性地打造“广府文化”精品课程,传承弘扬广府文化,如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灰塑科普基地、非遗传承与课程实践科普基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黄俊英艺术馆、沙湾古镇、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等,积极构建具有独特“广府文化”的研学实践课程,让中小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感受传统文化激发对广州的热爱之情,坚定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

  广州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城市,目前已经形成类型齐全、形式多样、可持续发展的推广体系。全市超过500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全教育链条;全市有130余名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进校园实践,有51项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长期在校园开展活动。在职业学校内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把职业教育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后备人才。2019年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成功入选第一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广州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大创新实践案例;2020年,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第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广州市佛山木版年画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十大创新实践案例,广州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届实现“双入选”的城市。

  五、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性推广

  协调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对广州文化强市、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推出系列报道,重点宣传我市两年来文化强市建设和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十大范例”代表性成就,突出广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区、推进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世界在广州“读懂中国”、打造全国文化消费中心城市、深化文明实践、振兴粤剧、文旅融合、影响世界的广州非遗等亮点工作。

  注重从文化资源宝库特别是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创储并重”打造广味文艺精品,推动创作生产更多讲述广州人文历史风情,彰显岭南特色、广府特色的民俗文化文艺精品。电视纪录片《广州故事》等9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舞剧《醒狮》获“荷花奖”,电影《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创下全国戏剧电影票房历史新高。

  2012年以来,我市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记录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6批49名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制作。对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和所承载的记忆进行及时搜集和整理,为出版相关出版物做前期资料准备工作。2015年10月,编著完成的《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正式发行,共三册193万字,为全国首部非遗志。2017年出版全国首本地市非遗保护蓝皮书《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1年出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一套三册)。

  今后,我市将采取更多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搭建多渠道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我市在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等领域出新出彩。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5月31日

  (联系人:毕建毅,联系电话:13303808099)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