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6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0-09-08 17:16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王淑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广州乡村振兴的提案》(第2061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教育局、农业农村局、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黄埔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826日进行沟通交流,经综合市教育局、农业农村局、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黄埔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广州乡村振兴的意见对振兴乡村文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乡村文化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速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委市政府印发《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从制度顶层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机制。紧紧围绕“图书馆之城”建设,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均等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情况。截至201912月,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含分馆)246座,通借通还服务网点433个、服务网点1566个;文化馆(含分馆)147座,建成镇(街)文化站172家、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16个。全市1144条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基本实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积极响应国家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组织开展“送戏下乡”“送展下乡”“乡村非遗展示展演”等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据统计,2019年全市农村拥有各类文艺演出队伍1400余支,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26000余场次,受惠村民群众450余万人次。在现有11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涉及农村地区的项目有64个;市属博物馆在2019年共开展流动展览254场次,2019年市属院团分别以歌舞、粤剧、杂技、木偶和广东音乐曲艺等形式,进乡村惠民文艺演出64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情况。政策保障方面:11个区均已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我局印发《广州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方面:2019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2551.9万元支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包括:镇图书分馆、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专业化改造、提升,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惠民演出;扶持乡村非遗项目,向涉农区的16个项目补助经费91万元;下拨经费150万元,助力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和村村通;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乡村文物保护工程67项,共计1810.9万元。人才扶持方面:201910月,我局委托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在北京举办文化站长培训班,逐渐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能力水平。

  (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积极推动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农业市场优势,开展以荔枝采摘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专题活动,组织参与“广东荔枝国际节”活动,促进荔枝销售与乡村旅游发展;二是成功培育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示范镇6个,106个农业公园和农业公园创建单位于20204月集中开园;三是进行43个特色小镇建设,带动了周边218条村快速发展,番禺沙湾瑰宝小镇入选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示范点,从化区良口生态设计小镇成为世界生态设计大会永久会址。

  促进特色农家乐等小微项目更新换代。一是引导农家乐有序发展。花都新增了狮岭山顶永聚贤山庄、东成饮食山庄、志惠农场等5家星级农家乐;从化区内约有近380家农家乐,提供近3.8万个餐位;积极组织农家乐经营者参加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民宿旅游市场,将艺术设计理念融入旧厂房、旧村庄、古祠堂、村民闲置房屋等的改造提升,形成具有一定品质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成为乡村旅游升级版产品和亮点,以增城和从化区居多,如:只提供素食的稻香别院、大学生艺术旅馆华夏莲舍、“吾乡石屋”精品度假酒店等。三是实施“旅游+”战略,增城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协助各镇街推动16个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设工作,推进旅游文化特色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大埔围村和莲塘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增城绿道乡韵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立粤菜师傅培训室,打造粤菜师傅美食馆,弘扬粤菜传统饮食文化,打造特色美食文化名片。

  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一是开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番禺区注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对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镇进行活化升级,将鱼灯、龙狮、砖雕、灰塑等传统技艺融入旅游开发,宝墨园春节“水上飞狮”表演连续两年登上《人民日报》头版。2019年第15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共吸引约13万游客入庙参与节庆活动。二是开展“乡村旅游+花季果季”。广州乡村旅游以“荔枝”和“荷花”为主角,吸引大批游客赏荷品荔过端午。根据大数据运营商监测分析,今年端午假期广州乡村旅游成为亮点,全市参与广州乡村游的游客共186.76万人次,占全市接待游客数的47.92%,较去年端午假期42.83%的乡村游占比有5.09个百分点的升幅。

  (三)开展阵地建设,积极引领传承乡风文明

  充分利用图文馆等文化平台传承乡风文明。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以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馆,以区级图书馆、文化馆为区域总馆,各镇(街)文化站、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服务点)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充分发挥中心馆的资源优势,发挥总馆与分馆上下联动优势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利用群众喜闻乐见、自编自演的群文节目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引领传承乡风文明。如黄埔区充分发挥总馆的统筹和资源配送作用,统一策划和开展阅读推广、艺术推广等活动,近三年为各分馆、服务点配送文献资源5万册、各类活动400多场,惠及群众7万余人;从化区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客家山歌大赛、乡村振兴摄影大赛、诗歌创作朗诵大赛等;增城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图书馆年均送书120次、博物馆年均送展60场次、文化馆送戏下乡及进社区年均35场、农村数字电影年均放映4600场次,年均惠民约35万人次;天河区依托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各类公益文化培训,提供“点单”式精准文化培训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花都区轮流举办文化欢乐节、镇街文化节、盘古王民俗文化节等定期“文化大餐”,让送文化下乡成为常态,“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舞台”、“流动文化超市”遍及城乡。

  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传承乡风文明。增城区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建设,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构建“中心—所—站—基地”四级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基层党建和志愿服务,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要求,收集整理公开各实践点活动计划,鼓励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实践活动,开展荔枝树下讲党课、新时代文明实践开镰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让农民在享受乡村文化盛宴的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新时代农业魅力,传承红色文化,体现时代气息,传承文明乡风。2019年,增城区开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文化活动800余场,累计惠及群众超过50万人。花都区扎实推进15个村居文明实践站建设,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建设幸福美丽花都;白云区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设岗定责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定期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等主题内容宣讲活动,进一步深化文明家庭创建,聚焦树立良好家风。

  充分利用文物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乡风文明。落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开展我市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我市增城区“广东(增城)岭南荔枝种植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坚持做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城区深入挖掘保护利用祠堂村落、节庆活动及民间艺术等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举行成人礼,于清献园中朗诵红色经典诗文、评选“增城好家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拉到田间地头等活动,让乡村文化活在田间地头、活在农民群众身边。黄埔区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融入当地的编创手法,以当地的群众为演绎主体,创作反映乡村当地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推荐新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貔貅舞”参加“广州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二、我市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计划举措

  (一)突出党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是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通过“党建+头雁”、“党建+产业”、“党建+生态”等措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助推文化出新出彩。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国史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取的理想价值观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形成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旋律,引导农民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村规民约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新、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注重涵养家风文化,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以良好家风引领农村社会风尚,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新乡贤爱国爱乡、崇德向善的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积极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释放改革活力,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目标,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一是着眼长远,健全政策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广州市关于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至2025年底,实现每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每15万人拥有一个艺术表演场馆。制定《广州市、区文化馆、站(室)服务规范(服务目录)》《广州市、区文化馆、站(室)第三方评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支撑。二是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制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三是创新乡村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管理机制。通过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和文旅融合“粤书吧”等改革试点工作,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一是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鼓励和扶持群众兴办书画、棋牌、戏曲、歌舞、摄影等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因地制宜,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文化活动。二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俗节庆等民俗活动,推动地方戏曲创作进农村演出。三是对接群众需求,安排专项资金,优化文化产品供给。2020年,我局安排专项资金240万元,对12个街镇图书馆分馆提升改造,扶持基层文艺创作、文艺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共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夯实基层文化设施。四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安排专项资金500多万,举办“羊城之夏”2020广州市民文化节(季),以“同欢共享”为理念,组织开展近千场群众文化活动,将惠及数百万市民。

  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一是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实施《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着力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二是创新公共文化+互联网服务方式,今年将建成使用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充分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产品,为农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与高校合作,举办公共图书馆研修班、文化馆(站)长培训班等,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出台优惠的文化人才政策,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因地制宜施策,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创建乡村产业新高地

  因地制宜种文化。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挖掘岭南民俗文化资源,不断传承创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和地域特色继续精心打造“一区一品牌”,如:黄埔区的广州民俗文化节暨波罗诞千年庙会、天河区的广州乞巧文化节、南沙区的广州水乡文化节、白云区的火龙文化节、萝岗的香雪文化旅游节、番禺区的番禺民俗文化节、花都区的中国(狮岭)盘古王诞民间文化节、从化区的“水族舞”传承基地演出活动、增城区的何仙姑文化旅游节等。另外,从化区立足自身实际,在镇街分馆建设中坚持“一镇一街一特色”、从化区良口镇主打“一村一品”等活动各具地域特色;致力营造“月月有亮点,四季有节庆”的地域文化品牌,以此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促进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南沙区还按照“资源相似、地域相邻、业缘相亲、文脉相近、镇街相同”原则,规划形成11个美丽乡村群,根据村庄特色文化,提出各个乡村群的产业特色,避免村庄发展同质化;番禺区根据各村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光、产业经济等各项资源禀赋,围绕各村的优势打造各有特色的文化示范村,开展“一村一品牌”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目前17个创建对象村已公示结束,正结合实际制定创建设计方案;花都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乡村文化,挖掘和保存当地特色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特色餐饮、手工技艺、农耕体验、民族节庆等鲜活的村庄文化,举办区丰收节、红山村油菜花节、赤坭镇春耕节、瑞岭村盆景节、狮岭镇桃花节、港头村无花果节等活动,展现“花之都”的美好形象;白云区精心打造桃花雅集、云·飞扬白云文化欢乐季、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羊城乡村粤剧墟等节庆文化活动,推进节日文化活动走进城乡基层。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力争成为我市文化出新出彩的重要承载地。增城区出台并实施《增城区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1978电影小镇周边,整合5平方公里范围,引进文化、体育、旅游等高端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增城文化体育创意园区,积极配合做好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重点文旅体项目落地工作,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增城宜居宜游优质生活圈;黄埔区不断擦亮文化旅游品牌,努力聚焦热点、营造热点、大力改变吸引游客的方法和手段,以人流带动商流,2020年下半年将围绕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长洲慢岛文化游,开展多场次网红网络直播,吸引各地游客上岛观光旅游;南沙区文化产业企业所在地多数设在乡村,如:南沙榄核的星海艺术产业园、疍民文化展示馆等,将为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发展乡村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番禺区开展“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在实现文化惠民的同时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花都区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活化古村落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合发展,积极打造花都古村落文化名片;白云区大力推动北部乡村旅游集聚带发展,建设乡村旅游风情小镇,弘扬乡村农耕文化,引领并带动全区“现代农业+旅游”综合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四)坚持教育优先,以扎实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乡村文明新风貌

  推进课程育人。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印发《全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及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二是推进思政课建设,落实《广州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部署“思政第一课”活动,打造100节学校思政课示范微课,开展100个学校思政课课题研究,实施“课程思政”试点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以抗疫实践为生动教材,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推进文化育人。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将岭南文化、广州文化有机融入,组织开展美育节、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粤剧进校园等活动。二是突出校园文化滋养。推进校园微改造,因地制宜在显著位置设置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的景观标牌,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立面等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价值引导和熏陶。三是培育特色校园文化。以校史、校训、校风建设为重点,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提炼校园文化精髓,开展优秀班级文化展示活动。四是建设网络文化。在智慧教育平台推送《羊城时政学堂》视频节目,加强中小学生时事政治教育。

  推进实践育人。一是围绕建党、建国、建军以及抗疫等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二是打造育人品牌。举办读书节、羊城学校美育节、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等活动,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提升实效。三是启动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广大师生、家长积极参与,推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师生健康管理转变;实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行动,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四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编制《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各学段学生均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推进协同育人。一是扎实推进家庭教育。拟制《关于进一步加强广州市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实施意见》,成立“广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推进家校互动;推出家庭教育讲座微课20讲,引导家长通过科学正确的方法处理亲子关系;加强26个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课题研究和实践指导,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二是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推进课程开发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资源,建立完善校馆合作、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机制,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广彩广绣”进校园、“博物馆里过暑假”等系列活动。三是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主动加强与宣传、文化、公安、司法、卫健、市场监管、妇联、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络,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危机防范、家庭教育、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和心理防护,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形成全社会联动态势。

  (五)实施规划先行,以文物保护和利用双轨并行为重点,助力乡村文化新传承

  注重文物保护规划布局。我市13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已完成10个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正在加快推进编制报批工作,保护规划划定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在落实保护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利用措施,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人居环境和功能产业的活化提升。黄埔区为保护文物建筑,留住乡愁记忆,组织编制修缮设计方案,推进修缮工程,开展白蚁巡查防治工作,保护文物安全;南沙区在《广州南沙新区乡村建设规划(2018—2035)》中提出,充分保护现状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南沙妈祖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近代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城乡统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塑造文化兴盛、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番禺区在《广州市番禺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将该区打造成岭南文化特色区、乡村文化亮点区;花都区编制《广州市花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花都区加快推进2020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方案》等文件,通过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传承发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举措,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我市历史人文底蕴和富有岭南特色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推进文物修缮保护和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增城区积极推进南香山莲花书院重建项目,挖掘明代三部尚书湛若水文化,建设南岳先贤催与之纪念馆——清献园,打造成廉政教育基地,讲好名人故事,传承优秀文化。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定工作。一是加大农村非遗公共产品供给。鼓励传承人立足本地资源,开展非遗培训。同时,利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结合农村青年使用媒体的习惯,使用好非遗数字资源,比如非遗慕课、非遗微课等。继续组织开展适合农村地区的非遗活动。继续打造青少年醒狮品牌,继续开展“第四届广州市青少年醒狮表演赛”,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乡村青少年醒狮队参加比赛,并组织优秀的团队深入农村开展巡演活动。二是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农村非遗资源,组织开展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鼓励和支持乡村非遗传承人积极申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乡村非遗项目挖掘和培养传承人才。三是继续加大对涉农区非遗项目经费支持力度。在2020年市级非遗经费评审中,对涉农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经费补助进行倾斜。四是搭建乡村非遗展演展示平台。指导各涉农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宣传、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093

  (联系人:杨践,联系电话:81074587)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