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01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0-08-25 10:48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蓝章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议利用“两文三语”作为桥梁推动穗港青年文化融合的提案》(第4017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8月17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外办及市科学技术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是极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您提出的以两地文化三种语言作为桥梁,实施“湾区+”战略,在加强人才引进、创新科技建设、创新金融建设、加强国际化社会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文化融合,助力人文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积极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大力吸引培养集聚港澳青年人才

  (一)完善人才政策

  一是出台《广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从强化人才培养、创新引进机制、改革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创业、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培育集聚青年创新人才的有力举措。二是制定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性文件“广聚英才计划”,对我市人才事业发展提出全方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吸引港澳科技创新人才来穗。三是深入实施“红棉计划”“岭南英杰工程”和“羊城工匠”等行动计划,设立职称直接申报点,进一步畅通在穗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绿色渠道,继续落实《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有效解决港澳人才在穗发展的后顾之忧,让港澳人才切实感受到广州的开放与包容。

  (二)加大人才引进资助力度

  一是对新进站博士后给予科研资助和生活补贴,对留(来)穗工作的博士后以及与我市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其中,对国(境)外引进的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博士,市财政予以20万元安家费。二是依托我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平台,利用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等活动,加大力度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开展技术移民试点,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三是于2014年出台《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试行)》;于2019年再次启动政策修订程序,制定《广州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第二次修订)》。该政策实施五年来,累计评出高层次金融人才1361名(包含港澳金融人才),总奖励资金超过1.76亿元。第二次修订进一步拓宽了申报覆盖面,有利于吸引和鼓励港澳高层次金融人才申报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

  (三)推进培养平台建设

  一是以“三站一基地”(博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大力集聚和培养青年创新人才。采取省、市、区共建的形式,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推动建立协同高效、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大湾区协同创新集群。组织实施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累计资助113名在站博士后人员出国(境)开展项目合作、培训研修或学术交流。二是成立广州金融人才协会,通过开展多种高端论坛和沙龙活动,搭建金融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和培养优秀的港澳金融人才到穗工作和创业。打造金融人才需求数据库,定期联合南方人才市场、金融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机构组织举办各类金融人才招聘会,鼓励港澳金融人才来穗就业。三是依托大型论坛、展会探索搭建金融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创新模式,促进粤港澳金融人才交流,打造国际化金融人才集聚创新发展新高地。举办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简称“金交会”),迄今八届金交会累计吸引40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6个省市代表团参展参会,超100万人次入场参观。现已成为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和亮丽名片。自2017年开始,国际金融论坛(IFF)在广州举办全球年会,吸引全球金融专家学者积聚广州,向世界传播广州金融声音,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合作提供交流平台。

  (四)优化提升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

  进一步扩大国内高水平大学及港澳台地区知名高校优秀学生的申报范围,重点资助与广州重点发展行业、重点产业领域密切关联专业的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自2011以来“菁英计划”项目已成功输送八批共317人,分赴美、英、法、德、澳大利亚等国家深造,目前学成回国报到人员已有150人。

  二、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大力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

  (一)营造与港澳趋同的税收环境

  2019年8月,按照中央、省部署,我市在大湾区九市中率先印发了《广州市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7月1日起,我市正式开始受理2019年度的补贴业务申请,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可通过省市税务部门专门开发的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税e查”菜单查询个人所得税纳税数据,并在广东政务服务网申请补贴,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标志着大湾区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在我市正式兑现。我市还积极推动港澳台居民“无差别便利办税(费)”,优化湾区税收营商环境,推出“境外实名认证”“双创套餐服务”“社保同参同保”和“不动产交易一窗办理和一网通办”等税费服务新模式,促进境外人士尤其是港澳台居民无差别办税(费),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办税缴费便利。

  (二)推动资金跨境使用支持基础科研

  一是面向港澳开放我市科技计划项目。印发出台《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审计局关于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绩效提升和管理监督办法》,明确允许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市科技计划。二是允许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2019年8月首次实现拨付3800万元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至香港科技大学。2020年1月17日,印发《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地区使用暂行管理办法》,就探索建立跨境资金监管模式进行先行先试。

  (三)做好年度“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工作

  对我市金融机构、商务机构进行实习岗位征集,协调有关企业提供实习岗位。2016年至今,协调落实广东穗阳上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万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广州轻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商务会展促进服务中心、广州光合作用展览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为香港、澳门青年暑期实习提供55个工作岗位。2019年,协调落实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越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和广州银行广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共提供实习岗位22个,包含金融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前端开发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理财经理等优质岗位。其中,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2015年起已连续5年共计为58名香港青年提供暑期实习岗位,并为他们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与支持。港澳青年们通过实习,在获得丰富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内地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进一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详情,为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力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我市目前已经累计建成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2个,成功孵化企业200多家,其中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专创众创空间、粤澳国际青创产业加速器等5个基地被省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认定为重点支持基地(全省共13个),居全省首位,每家每年给予100万元运营资助。发布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补助申报指南,对港澳初创企业、港澳成长企业、穗港合作研发项目进行支持,最高可享450万元补助。依托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设立穗港澳青年创业基金,搭建“孵化、投资、加速、辅导上市”全过程金融服务体系,首期规模10亿元已全部到位。

  三、以岭南文化为桥梁,携手推动穗港青年交往融合

  (一)扎实办好“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活动

  积极打造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举办“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系列品牌活动,利用血脉同存的文化基因,推动大湾区青少年凝聚文化共识,传承中华文脉。自2016年以来,活动共吸引逾大湾区青少年近万名,推出精品节目170余个,线上线下关注民众逾100万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打造“青少年广府市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广府文化主题摊位,现场展示传统非遗项目,参与创作岭南手工艺品、广府特色商品、环保低碳商品等创意手工制作,让三地青少年追溯共同的文化源流与历史纽带。推出精品艺术节目,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六一艺术汇”,重点打造一批能展现湾区内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的节目。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故事大会”,通过讲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彩故事,分享大湾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与理解,表达对国家发展成就的体会与自豪。行读文化遗产游径,举办“人文湾区少年行”,每年组织逾百名港澳学生及来自广州地区的“广府文化小使者”,共同参与广府文化游览行程。通过游览南越王宫博物馆、粤剧博物馆、永庆坊、港珠澳大桥等人文地标建筑,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广府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青少年对广府文化及深厚历史底蕴的认知与认同感。

  (二)积极开展各类穗港体育活动

  一是支持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建设和运营。率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项目合作,与香港赛马会签订《广州赛马场亚运赛后利用的合作备忘录》,积极支持广州赛马场的改造建设及后续的场地运营等工作,协助办理马匹通关、样品出境等事宜。2019年3月23日,香港赛马会在从化马场举办了首场纯演示性速度马术比赛活动,吸引近2000名观众入场。这也是香港赛马会首次将世界级速度马术比赛引入内地。

  二是广泛组织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活动。精心举办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迄今已举办26届,正逐步成为广州向全世界展示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阵地和窗口。2019年,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龙舟联合会的沟通协作,共有自香港、澳门、佛山、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近20支龙舟队伍,以及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孟加拉等国家龙舟队伍,近4000名运动员参加传统龙、22人龙舟、彩龙、游龙等项目比赛,进一步弘扬了岭南传统文化,扩大了赛事影响力。办好广州马拉松赛,加大广州马拉松在大湾区城市特别是港澳地区的宣传推广力度。2019年12月8日,“奔跑中国”系列赛事、国际田联、中国田协“双金”赛事——2019广州马拉松赛举行,共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约3万名选手参赛,其中港澳选手有数千名。举办首届广州100越野赛,广泛邀请大湾区城市职业跑者、专业跑者、大众跑者参加,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葡萄牙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名越野爱好者踊跃参赛,服务大湾区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和健康生活的新期盼,打造具有鲜明南粤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新品牌,其中3名香港选手获得60公里组、30公里组的前三名。成功举办沃尔沃环球帆船赛2017-18赛季广州停靠站赛事,广州与香港一同成为该赛事全球12个停靠站中仅有的2个亚洲城市。举办2018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香港赛马会杯”广州从化站活动,由香港赛马会对该活动给予冠名赞助,为香港、澳门企业及慈善组织与内地体育机构互利共赢开展合作探索了新模式。每年定期举办广州南沙国际帆船节,吸引了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运动员参加。

  三是加强穗港澳体育文化交流。举办专题展览,全面展示穗港赛马合作发展史。以办好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简称“两博会”)为契机,打造高端体育会展交易平台。2019年11月28日至30日,“两博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以“华章七十载,体育新起点”为题,期间举办了大湾区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合作论坛,借鉴其他湾区优秀发展案例,探索未来大湾区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三)加强金融文化建设

  重点建设岭南金融博物馆,是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行业博物馆,自2019年4月11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以“先行、担当与创新”为主线,共分为货币、银行、传统金融、证券、保险、对外金融、广州金融等七大展厅,现有馆藏展品8500余件,展出展品500件。2019年以来,岭南金融博物馆累计接待考察团150批次,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举办相关宣传教育活动近20场。积极探索馆校共建合作新模式,策划举办多个临时展览,并通过馆际合作、送展到校等形式,丰富展览形式和内容。通过打造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短视频、馆刊等全媒体矩阵,支持线上线下多元互动,实现与社会公众间多途径连接,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传播岭南金融文化、开展金融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平台作用。

  (四)支持穗港动漫融合发展

  2019年7月,广州市动漫行业协会联合多间优秀动漫企业,以“广州-动漫游戏之都”为主题,在香港动漫电玩节会场上设立“广州动漫馆”,并展示了百漫文化与香港漫画IP授权合作、广州青年创作人与香港漫画家共同编绘的《红城》等穗港两地合作的成果,从内容建构直至行业生态等方面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本次活动为穗港两地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动漫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大型项目,既展现广州历史文化与动漫创作结合的平台,也为穗港两地动漫企业之间、青少年之间搭建了交流互通的平台。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穗港青年交流合作,利用同根同源的文化根基及日趋完善的人才机制,吸引香港青年来穗发展,深入推动穗港青年交心交融。

  一是继续用好用活平台机制。充分发挥穗港合作专责小组平台作用,为穗港两地政府文化部门搭建好沟通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利用“两文三语”作为桥梁推动穗港青年文化融合有关事宜。

  二是持续深化穗港青年交流。举办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及汇演等活动,不断扩大穗港姊妹学校缔结范围,鼓励香港青年来穗进修、实习,探索建立包括长期交换生、短期插班、冬夏令营、文体比赛、科技比赛等多元化交流方式,促进穗港青年日常沟通交流,推动穗港青年文化融合。

  三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利用“两文三语”作为桥梁,探索推广网络交流、在线会议、视频活动等穗港青年交流方式,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冲击影响。

  感谢您对我市穗港青年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0年8月22日

  (联系人:欧璐;联系电话:81078278、13926291016)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