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旅游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01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18-08-28 15:27 来源:本网

A类

穗旅函〔2018〕658号

广州市旅游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012号提案答复的函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你们在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创新民俗文化与岭南建筑保护,提升广州旅游特色》(第1012号)收悉。经综合市住建委、市国规委、市文广新局、市城市更新局、越秀区政府、荔湾区政府、番禺区政府、花都区政府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众多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岭南建筑。提案提出要创新形式、彰显特色、提升水平,推动岭南建筑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建议,符合广州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趋势和必然要求。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岭南建筑活化利用

(一)发挥职能部门顶层设计作用

广州岭南建筑风格各异,是广州城市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岭南建筑活化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法规层面上,《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五十二条提出“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的具体办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资助、简化手续等方式,促进对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在规划设计上,目前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的法定文本中已明确建筑的分类整治要求、功能兼容性和禁止性功能等内容。在规划审批上,成立市、区两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市国规委设立了建筑管理专题业务会(名城专项),对于历史地段内的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专项审查,保证建设项目的设计水平。2017年12月,广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在不断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路径。市文广新局组织启动了《广州文物活化利用试行办法》项目课题研究,力图建立起在保护基础上适度活化利用文物的有效机制和流程,界定文物活化利用的前提、准入门槛和其他各种边界条件。

(二)规划先行,保护利用互促

老城区集聚了众多岭南建筑,规划先行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活化利用至关重要。为此,越秀区组织编制了《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总体规划》、《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起步区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加快编制《广州市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提出具体要求。荔湾区编制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方式及管理、控制要求等予以研究落实。完成《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和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报送市国规委审查,《沙面、华林寺、上下九—第十甫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今年将陆续开展其余八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

(三)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目前我市已成立广州城投住房租赁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三家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国有住房租赁企业,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着力推进我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积极鼓励和支持岭南建筑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利用

我市鼓励采用形式多样的利用方式,结合文化传承的需要,鼓励延续原有使用功能,许多祠堂、民居、庙宇开辟为博物馆、纪念馆对外开放,如陈家祠堂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廉仲旧居辟为荔湾区博物馆等。对于部分有条件的古建筑,在做好文物保护的条件下,进行适度的商业利用或其他公益性使用,如万木草堂、逵园等,在岭南建筑活化利用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在城市改造中,注重老旧小区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促进城市更新项目与城市文脉的连通融合,进一步凸显岭南文化特色。2016—2017年,市城市更新年度计划共安排财政资金2.5亿元,重点推进109个老旧小区改造。对于涉及文物、历史名城保护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等建设项目,均要求改造方案充分考虑与周边建筑相协调。荔湾区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泮塘五约作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单位,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实施永庆坊、泮塘五约等微改造工程,按照恩宁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永庆片区微改造建设方案》,强调保留原有街巷肌理,改善原有社区部分建筑功能,使老城区渐发新的活力。

荔湾区鼓励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公有产权建筑、空置建筑在不损害历史文化保护的前提下,活化利用为公共服务、旅游服务设施或小型特色商业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创意工作室、创意商店、特色商铺、咖啡厅、特色旅馆等。同时提出了建筑物功能兼容性分类管控要求,明确建筑物的禁止性功能和兼容性功能,使古建筑在保护前提下得到活化利用,增强了文化在商业和旅游领域的融合。

三、打造系列民俗文化品牌

(一)以节庆活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我市围绕迎春花市,整合园林、旅游、文化等资源,打造“广州过年 花城看花”品牌。自2012年起,由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和园林、旅游、文化、商业、传媒等多部门形成合力,携手成功举办了六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广州过年,花城看花”系列活动,成功打造了“广州过年”旅游新热点,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来广州过年。2018年春节,邀请10个境外重点客源城市20户知名人士家庭及国内40名知名人士来广州“过年”,体验广州旅游和民俗文化,在境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为丰富“花城”的文化内容,按照“春花、夏果、秋夜、冬年”四季特点,启动了文商旅系列活动,策划了多条 “花城”品牌线路,带旺了广州旅游市场。

越秀区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重点做好西湖迎春花市、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节庆活动,其中“广府庙会”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广东醒狮、粤剧、木偶、飘色等项目的巡游和表演,开展传统工艺、美术、饮食等类别非遗项目的展示、展销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围绕“传承”主题,不断创新,打造文化庙会、品质庙会、青春庙会和幸福庙会。2017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以“到越秀看世界.邀世界看越秀”为主题,开展老外广府文化游、东盟文化旅游周等多项活动,多个东盟国家的大使及文化代表在活动期间参加游览体验活动。

荔湾区挖掘节日民俗文化内涵,将传统礼仪和非遗工艺展示相结合,举办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龙船鼓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生动地再现了城区的民俗文化事象和历史记忆。围绕着“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成功举办十届“西关美食节”,充分展示了西关美食的文化魅力。荔湾区不断创新节庆活动形式,在春节期间举办水上花市,花市时间最长,形式最独特,已成为文化旅游的特色品牌。

天河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为基础,连续13年打造“广州乞巧文化节”,积极探索传统乞巧习俗与文创产业的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和发展,衍生了持续一周的民俗文化活动,活动阵地也从天河珠村登上了广州的地标“小蛮腰”,品牌的力量不断扩大。

番禺区从1986年10月开始,连年举办“星海艺术节”,历届星海艺术节以不同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多角度、全方位颂扬星海精神,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的一次艺术盛宴。番禺区精心打造广东音乐、岭南画派、飘色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品牌,通过举办莲花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沙湾飘色艺术节、珠宝文化节、龙舟赛等节庆活动,大力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旅游品牌项目。此外,番禺区将申办2019年第33届全国荷花展,提升番禺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力。

花都区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乡土文化融入节庆活动中,塱头村与茶塘村充分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打造举办芋头文化节、古村落旅游文化节、荷花节等旅游节庆品牌。塱头村引入社会力量,将破旧闲置的古建筑打造书画院、茶馆、沉香茶道等文化产业,赋予了古建筑新的功能。

(二)做好现代文化节庆的展现和传播

现代文化节庆活动是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广州文化周”作为近几年推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品牌,运用国外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表述方式传播我们的历史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极具创意和互动性的活动,讲好广州故事,集中展示千年商都与广府文化精髓,推动了广府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互进。同时,办好广州文交会和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中国国际漫画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节展活动,发挥广州37个国际友好城市优势,通过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渠道,传承广州民俗文化,形成广州现代文化名片。

四、积极推动旅游+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

201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推出了 “白金十条”扶持政策,这是广州旅游业发展有史以来的新突破。此外还出台了《广州市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明确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对业态调换升级实施一定补贴,对经市认定的“老字号”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越秀区从人才、资金、服务等各层面提供政策保障,出台了《关于促进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起步区)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广州老字号一条街吸纳老字号企业进驻扶持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最大限度发挥商旅文融合发展政策的导向和驱动作用。      

(二)积极谋划文商旅融合发展

我市组织编制了《广州传统中轴线提升建设和实施工作方案》,共同推动文化与金融、商贸、旅游产业发展和业态融合。荔湾区出台了《荔湾区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建设工作方案》,编制了《荔湾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研究》,按照“以文带旅、文旅兴商、商旅承文”的总体思路,点、线、面结合,整体谋划,分步实施,深入推进文商旅创新融合发展。越秀区全面进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阶段,专门编制了《越秀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促进全域旅游和文商旅游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三)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一方面注重老城区文化旅游品质提升,通过以创建A级旅游景区工作为抓手,不断优化整合文化、商贸的特色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不断提升旅游品质,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新增旅游问询中心、新建文物径、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改造提升旅游厕所等,推动由原来观光式旅游向观光、休闲、娱乐等复合旅游模式转变。2016年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认定为广东省文化旅游示范区,2017年,被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组织授牌为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目前,在我市52家A级旅游景区中,历史文化类的景区占了一半以上,以南越王博物馆、中山纪念堂、北京路文化旅游区、越秀公园、烈士陵园、黄花岗公园等为主要代表。另一方面,现代商贸注重文化旅游元素注入。正佳广场积极探索和实践商旅文融合发展,在现代大型购物中心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引入新业态,先后增加了极地海洋世界、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广正街等文化和旅游项目。尤其今年6月份对外推出的广正街,融合了广府文化与创意,将广州民间古物、旧广州故事以博物馆及景区式商业街的形式,通过展示繁华的“广州十三行”时期广州风貌,让游客感受广州的古今魅力。正佳广场以创新商旅文融合发展模式,使集零售、文化、演艺、餐饮、会展、康体、休闲、旅游、商务、科技于一体的购物场所走出一条新路,成为当今国内商贸领域的典范。

(四)彰显乡土文化,突出产业带动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市开展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旅游文化特色村、示范村建设和创建工作,着力建设宜居、宜游、宜创业,产业带动、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1、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市从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挖掘资源禀赋、突出岭南特色、同步发展经济、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一批岭南美丽乡村品牌,育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其截至目前共完成234条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其中,花都、番禺、南沙区利用区位优势,着重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近郊观光农业,建成了洛场村、红山村、大稳村等一批特色鲜明村庄。其中,“大力发展特色化乡村旅游”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列入了《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中,提出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在产品打造、建筑风貌、配套设施等方面注入文化元素、塑造文化品牌;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化品牌化,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区、AAA级以上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重大旅游节会的品牌效应。

2、以产业驱动的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从2016年始用三年时间,在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区创建30个产业带动、各具特色,具有相应产业、技术、资金、规划、人文基础等要素的市级特色小镇。为此,2016年10月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加快规划建设北部山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对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规划标准、建设要求、创建程序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了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其中资金方面,在2016~2018年内,对每个特色小镇创建点年均安排1500万元财政资金。目前,完成了《广州市北部山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建设指引》编制工作,正在推进《广州市特色小镇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特色小镇建设正全面开展,部分特色小镇已见成效。北部山区特色小镇以“旅游+”为发展方向,在特色上下功夫,其中从化区莲麻生态小镇结合流溪河源头地、红色革命遗址和客家群体聚居等特色,发展生态旅游、红色革命文化、客家民俗体验和美食文化等产业。西和风情小镇对保留的老建筑统一进行外立面整饰,形成一片白墙青瓦的岭南风格建筑群,修旧如旧,保留了乡村情怀。西塘童话小镇依托秀丽田园风光,通过引进花卉苗木示范基地、龟博园、农耕田缘、童话花海等建设项目,形成浪漫农业特色。增城区大埔围特色小镇以花为主题建设美丽魔方文旅园,大面种植单色和多色花田,结合四季主题变化打造魔方节点,花径绿道穿插其中,与传统村落、农田交相辉映。特色小镇已经按照规划推进建设并初见成效。

3、旅游文化特色村各特色正逐步形成。落实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用3年时间打造30个旅游文化特色村要求, 已确定60个旅游文化特色村创建单位,抓住文化灵魂和生态优势,着力培育差异化和特色化特色村旅游品牌。扶持6个特色村创建单位优先做好旅游规划策划,给予3个特色村创建单位资金扶持,《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设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已编制完成并发布。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分类指导旅游文化特色村实施乡村旅游“八小工程”,完善和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目前,以文化特色见长的塱头村、洛场村、莲麻村、大埔围村等依托较深厚文化底蕴,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挥乡村资源优势,经过建设和包装,已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旅游+”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从2016年开始,我市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创建,番禺区入选全市唯一一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深化旅游改革创新、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等方面勇于实践,挖掘岭南古建、园林、雕塑、广东音乐、岭南画派、飘色、鳌鱼舞、醒狮、舞龙、乞巧等最具代表性的岭南文化特质,全力打造“旅游+文化”项目。宝墨园2017年国庆举办的“岭南水色旅游文化节”及2018年春节的“水上飞狮”表演两次荣登《人民日报》头版。推动岭南建筑“活化石”沙湾古镇的升级改造,建成紫泥堂文化创意园,引进杨丽萍艺术空间等文创企业,推广祠堂文化和莲花、樱花、桃花等时花文化,保护开发番禺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资源。

(六)促进旅游文化商品开发

近几年来,持续加大力度扶持旅游和文创商品开发。支持与广州民俗文化相关的动漫、文创产品制作开发,让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支持代表羊城形象的喜羊羊等动漫形象的漫画、动漫影视以及相关衍生品创作。鼓励文物博物馆利用文物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组织旅游商品厂家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推荐广州彩瓷手表和押花扇参加中国“百佳十强”旅游商品遴选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对旅游商品研发、转化及销售网点等3个类别、10个旅游商品项目进行扶持,促进广州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组织开展广州首届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共有150家单位组织作品参评,最终评选出72个金银铜奖项,其中不乏以古城历史、岭南文化、古建筑等元素为题材设计的作品获奖。此外,编印了广州特色旅游商品专辑,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商品宣传推广活动,展示广州旅游商品的特色和创意。

五、推动“最广州”文化步径建设

按照市政府要求和《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部署,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正积极推动历史文化步径建设,策划“名城.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主题旅游路线,开展了西关寻踪路、一盅两件美食路、专业街市井路、古广州年轮路、古水系路、珠水丝路以及工业拾遗路7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的实施工作,通过文化步径串联起我市多处重要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节点。目前,正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和策划第一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珠水丝路历史文化步径”的建设实施,将历史文化步径与周边文化和旅游有效整合成旅游线路,合理设计、布局和优化沿线标识系统、配套设施建设。

六、联合打造大湾区国际旅游品牌

按照国家战略决策,顺应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拓宽旅游合作空间的要求,今年上半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我市成为首届轮值主席城市,将在携手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9+2)各优势条件,以香港世界旅游都会、澳门世界休闲旅游中心为核心,有效整合大湾区内地城市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经济建设、便捷交通等优势资源,规划设计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吸引力强的国际旅游产品。二是构建大湾区合作机制,深化大湾区合作。三是联合开展旅游推介活动,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和联动,共享信息资源,共同推介大湾区旅游产品。

七、整合推出旅游新线路

近几年来,我们持续加大对文商旅产品整合,不断推出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会同相关部门围绕老城区文化旅游资源,重新整合包装,相继推出了适合市场需求的广州文化旅游线路。在2017年中国旅游日,举行了广州文化之旅启动仪式,首次推出“千年古城游”、“岭南风情游”、“红色景点游”和“海丝古迹游”等4条文化之旅专线,组织200名游客、部分环卫工人、外来工、劳模等各界代表体验古老羊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今年中国旅游日,策划组织了“百万市民游广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整合推出10条广州游精品线路,其中围绕老城区深厚历史文化线路有红色史迹游、海丝文化游、广州古城游、粤剧文化游、岭南风情游、珠江水韵游、广州财富之旅等七条线路,为全方位体验广州风情、传承粤味文化提供指引和惠民保障。针对散客旅游市场需求,今年初首次推出了整合公共交通、景区、酒店、购物场所等多种资源的广州城市旅游卡,方便游客自由行。广州旅游观光巴士线路中,其中西关风情线和千年古城线将老城区文化旅游点串成旅游线,方便游客便捷高效游览广州,受到游客的广泛喜爱。此外,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和共赢发展基础上,推出了10条粤港澳大湾区精品旅游线路,其中人文历史游、海丝探秘游等历史文化类线路超过5条。越秀区作为老城区,文化底蕴深厚,围绕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等多角度重新整合包装,推出“广州古城游”、“越秀经典一日游”、“广州传统中轴线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及“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宗教文化区”等主题旅游片区,其中,越秀区策划的“广州古城游”主题旅游线路作为2017广州《财富》论坛中的配偶项目的首站,以城市历史和丰富的广府民俗体验,得到配偶嘉宾赞赏。

八、采取多种宣传途径,扩大城市影响力

(一)重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宣传推广。把广州历史文化作为旅游宣传重点,通过国内外旅游展会、海外旅游推广中心、主题旅游宣传活动、与传统主流媒体和流行新媒体合作、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广州历史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每年均赴多个国家参加多场当地旅游展会和进行宣传推介。启动设立20个“广州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工作, 2017年、2018年分别在境外设立10个推广中心。邀请境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媒体和旅行商来广州拍摄采风,考察旅游资源,帮助提升广州旅游形象。先后有11个国家政府旅游机构派员参加广州旅游资源考察活动,洽谈合作事项。2018年元旦前后,市旅游局组织赴郑州、西安等国内14个主要客源地城市举办“广州过年•花城看花”专场旅游推介会,增强花城旅游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白云机场、香港红磡地铁站等地设置文化旅游公益广告,在市内多个旅游咨询网点和主要酒店、观光巴士摆放古城旅游宣传资料或中英文手绘地图,全方位、深入宣传广州城市形象。

(二)编印系列宣传资料。每年,我局都要编印综合性旅游宣传资料,均把岭南民俗文化作为我市特色旅游项目编入其中,这些资料通过参加各类境内外旅游展览会、境外旅游推广中心、公众推介活动、各级旅游问讯中心,西关小屋、旅游景点、星级酒店等多种渠道免费向游客和市民派发。今年下半年,将新编印各项专题宣传册和境外专用宣传册等宣传资料,岭南建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三)组织中外媒体进行重点采访报道。根据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关部门组织中外媒体系列采访报道,仅荔湾区就有30多个点列入全市采访线,涉及荔枝湾、沙面、西关大屋、陈家祠、十三行博物馆、粤剧博物馆等多个自然历史文化点。2017财富全球论坛也将老城区的采访点精心设计到采访线中,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向来访嘉宾展示广州老城区的风貌和新亮点。

(四)举办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利用在广州举行的多种重要活动,策划组织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如在荔枝湾举办广州之夜活动,组织参加国际纪录片节的近百名中外来宾前往荔枝湾感受广州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扩大了广州老城区的世界影响力。白云机场作为广州重要的城市会客厅,是广州宣传的重阵。与市相关部门合作,在航站楼共同开展广府文化、广东民间工艺展等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等,受到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五)发挥网络宣传阵地作用。我们在旅游宣传推广中拓宽运用新媒体,不断加强网络宣传力度,运用旅游政务网、旅游资讯网、旅游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打造宣传广州旅游宣传网络阵地,持续推送宣传信息。此外,在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等网上注册广州旅游账户,我们均有适时地宣传报道岭南民俗文化旅游有关活动,增加岭南建筑曝光频率。在今后的推文中,我们将继续挖掘、采编岭南建筑相关信息,保持宣传热度。

(六)挖掘历史文化,讲好广州故事。这些年来,注重以讲好广州故事形式深入宣传广州历史文化内涵。2017年,组织了广州旅游景区讲解员全面培训暨“金话筒”大赛活动,大赛分“花城广州”、“活力广州”、“美食广州”、“文化广州”和“购物广州”五大主题,通过魅力开场秀、缤纷主题游、情景剧演绎等环节,讲好广州故事。此外,开展广州历史文化深入研究,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和讲好广州独特有趣的历史故事。实施精品创作计划,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岭南风格的精品力作。推出“一园一品”惠民演出,组织更多具有地域特点的岭南文化节目,为市民提供优秀剧目。

下一步,我们将协同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民俗文化和岭南建筑活化利用力度,促进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民俗文化活动做大做强,打造国际化的文化品牌。

我市将以广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为契机,通过康王路、恩宁路等系列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探索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加以推广运用。深入挖掘全市传统文化商旅特色资源,不断打通建筑、文化、生活需求等不同领域和产业之间的界限,促进岭南建筑和民俗文化的跨界融合发展。以正在打造特色小镇、旅游文化特色村为契机,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镇、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活动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民俗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广州举办的传统和现代大型活动中,将不断注入民俗文化元素,组织民俗文化展演、民间工艺展示、民俗大师献艺等,形成系列化的民俗文化品牌。依托“互联网+”等新科技,丰富民俗文化展示利用形式和内容,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岭南文化旅游品牌。

衷心感谢你们对民俗文化与岭南建筑保护利用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旅游局

                          2018年8月24日

    (联系人:丁劭筠、林瑛;联系电话:8178247、81078237)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