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广州市第十三届政协第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4057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11-03 14:38 来源:本网

尊敬的徐美云委员:

  您在广州市第十三届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让岭南文化历久不衰-关于粤剧的保育与发展的建议》(第4057号)收悉。经研究并综合市教育局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制定粤剧粤曲保育与发展规划方面

  近年来,我市从经费、场地、人才等多个方面保育与发展粤剧粤曲。一是经费方面,根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我市对粤剧的总投入达到4350万元。包括对粤剧院团的扶持、粤剧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补助,传承人传习经费补助等。2012年至2016年,市财政通过非遗项目补助经费的形式扶持粤剧104万元,主要用于粤剧项目的资料整理等。传承人传习经费按国家级3万元/年、省级2万元/年、市级1万元/年的标准予以补助。除此之外,我们也积极申报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国家对粤剧项目的支持从2011年至今共248万元。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粤剧保护的重视,以及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市财政对粤剧保护的资金扶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二是场地方面,为了更好的支持粤剧的发展,我市为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配备了南方剧院和江南大戏院两个剧场,也建立了红线女艺术中心、粤剧艺术博物馆等粤剧场所,为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三是人才方面,广州粤剧院两个团共有粤剧演员79人,其中一级演员6人、二级演员22人、青年演员55人(35岁以下),共有6人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我市也不断推动粤剧剧目的孵化计划,让一批年轻的编剧、导演、演员成为弘扬粤剧艺术的生力军。粤剧院还与中国戏曲学院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选送多名优秀青年演员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修读本科专业。2016年,吴浩剑、梁文超、毕海荣和陈健超四位粤剧青年演员顺利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2级多剧种本科班毕业,并于6月27、28日举行了毕业公演。粤剧人才的不断成长和成熟,确保了粤剧传承和弘扬的可持续性。

  二、关于粤剧创作创新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后,广州市属粤剧团体在粤剧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一直不辍探索,不仅创排新剧目,还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重排,保持了新创剧目与复排传统剧目并行发展的趋势,包括《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新搜书院》、《红的归来》等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剧目。这批剧目在吸收粤剧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演出形式,无论是题材、导演手法、舞美设计及表演过程中声光电的应用,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贴合了当地观众的审美情趣,雅俗共赏,受到当代观众的欢迎。在粤剧创新的里程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为了把粤剧向更多的青少年观众介绍,红线女艺术中心还组织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为培养未来粤剧观众打下了基础。

  三、关于推动粤剧进校园方面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及时补充,人才培养,是实现粤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广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近年相当重视粤剧新生人才队伍的建设。2014年市教育局发布了《广州市粤剧进校园工作方案》,2015年为首批15所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举行授牌仪式。为了支持粤剧进校园,市教育局对每所粤剧特色学校每年下拨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开展粤剧专家授课、师生培训、交流演出、校本课程开发等。目前,不少学校积极推进这项活动,已呈现出不同特色和效果,孩子们有了更多接触粤剧的机会。广州粤剧院连续十几年走进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南海中学、建设大马路小学等各大中小学、幼儿园演出。据统计,2016年共演出80多场,学生观众达11万人,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粤剧院还与南海中学建立帮扶关系,定期为该校粤剧特长生作辅导,通过学与教、学与用的形式,帮助培养和发掘粤剧新人。南海中学在粤剧院的帮助和扶持下,被授牌正式组建南中小红豆粤剧社,该校现云集了一批优秀的全国及省级戏剧小梅花获奖者,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品牌,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此外,少年宫、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广泛开展少儿粤剧活动,呈现出如火如荼的一派热烈景象。荔湾区少年宫、三元坊小学等教育机构在少儿粤剧培训领域中脱颖而出,培养出一批唱做俱佳的青少年粤剧学员,为粤剧有生力量的积淀作出了较大贡献。2017年,粤剧艺术博物馆成立青少年粤剧培训基地,继续为粤剧新生代受众的培养事业添砖加瓦。

  四、关于加强宣传力度培育观众方面

  我市文化主管部门、新闻媒体通过多方面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弘扬粤剧历史文化精神、扩大粤剧影响力、培育粤剧新生代受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通过举办羊城国际粤剧节等大型活动宣传推广粤剧。在2016年的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期间,有13场国际粤剧精品展演、51场全球粤剧私伙局大联展以及5场艺术家专场演出,近万名粤剧艺术家和爱好者登台表演,交流技艺,共演出粤剧剧(曲)目300多部(首),有20多万观众走进粤剧剧场,各媒体争相报道,开设专栏,将羊城国际粤剧节推广成为广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二是通过传统纸媒、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等多渠道、多手段的宣传粤剧知识。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先后出版了《图说粤剧》、《图说粤剧故事》、《粤剧阅乐》等一系漫画读本,拉近了青少年与粤剧传统文化的距离,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了解到粤剧的基础知识。广州粤剧院与电视台合作,开设《粤夜越开心》、《粤韵风华》、《南国红豆》、《粤唱粤好戏》等普及型粤剧电视节目,多年来历演不衰,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向市民大众普及粤剧文化的基本知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开办的中国粤剧网网站,以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通过新媒体形式宣传推广粤剧文化。该院研究人员还开设公众号,每天向群众推介粤剧知识、普及粤剧文化。红线女艺术中心拍摄了多部纪录片和电影介绍红线女艺术人生,传播粤剧文化。三是市属院团在海外演出同时开设粤剧培训班,向海外华人传授粤剧知识。广州粤剧院赴美国三藩市、洛杉矶演出期间,与美西八和会馆举办了“中美粤剧文化交流培训班”,与粤剧爱好者互动,进行粤剧艺术交流、共同演唱经典粤剧曲目,受到当地中外观众的好评。

  五、关于支持粤剧民间组织发展方面

  海内外有粤语的地方几乎都有粤剧“私伙局”存在。数量众多的私伙局的存在,不仅是粤剧具有薪火相传的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粤剧艺术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土壤。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每年都举办私伙局大赛,为粤剧爱好者提供展示技艺,参与弘扬粤剧艺术的平台。荔湾区每年举办的“粤剧日”活动,已成为我市群众粤剧的重要品牌。红线女艺术中心策划了多场专题演出,邀请红派弟子如郭凤女、欧凯明、黎骏声、苏春梅、琼霞等著名粤剧演员,以及海内外粤剧艺术工作者、广大艺术家参与,既体现了粤剧艺术的传承特点,又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薪火相传。

  六、关于加强穗港澳粤剧团体交流方面

  近年来,我市粤剧团与香港、澳门粤剧团体交流频繁。广州粤剧院每年与香港盛世天剧团合作创排2个剧目,如《情话苏东坡》、《李白红梅》、《秦王孟姜》、《二郎传奇》等。该院团还与港澳联合举办“羊城粤剧港澳行”活动,加强了与港澳的粤剧文化交流,既活跃了港澳的粤剧演出市场,又满足了港澳观众对粤剧艺术的渴求。据统计,广州粤剧院2016年共出境50批次,共89场,出动演职人员1337人次,其中香港34批,1027人次共64场;澳门9批,268人次共14场。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多方面、多部门、多渠道为粤剧的保育与发展而努力。

  一是继续加大政府投入,解决粤剧经费、场地、人才等问题。我市将继续为粤剧事业的发展投入经费,为粤剧院团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持。今年底,广州粤剧院新址将动工,地址设在市中心珠江新城,东临马场路,西邻红线女艺术中心,南靠海安路,北接黄埔大道。项目占地面积10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775平方米;建设投资约为31780万元,由广州市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安排解决,预计2020年建设完成。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也准备陆续送专业人员去专业院校提高水平,加大孵化计划,让更多青年演员能够担当主演。同时,也将继续支持粤剧私伙局的发展,举办更多私伙局大赛。

  二是继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不断传承弘扬粤剧艺术。今年我市将着力提升原创能力,立足创意创新,组织市属文艺院团创作重点剧目《广州十三行》、《岭南人家》等。这些作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现实、弘扬主旋律、反映“中国梦”的主题,致力于挖掘广州本土文化,在各种表现手法上不断突破创新,并大力推进“戏曲孵化”项目,积极参加“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省、市级文艺奖项的创作和展演。

  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传播粤剧文化,扩大粤剧影响力。 除了传统纸媒、电台、电视台以及新媒体加大宣传报道之外,我市还将推出名家名角,利用“名人效应”来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今年,我们将举办欧凯明个人研讨会,并推出一批在艺术上造诣比较成熟的艺术家,让他们成为粤剧的代言人。同时,市粤剧院正在着手拍摄粤剧电影《花月影》,红线女艺术中心也在策划拍摄电影《红线女》,并在全省举办红线女展览,宣传红派艺术。逐渐使粤剧艺术融入进人们的日常消费中,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通俗文化,给予粤剧文化生存的土壤和竞争力。重视粤剧文化的多地域交流,是激发文化活性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岭南艺术发展,我市将继续举办四年一届的广州羊城国际粤剧节,该节已举办了七届,我市将探索办节与推广传承的互助机制,扩大粤剧影响力。也将继续组织市内粤剧团体赴港澳美加等地交流演出,开办粤剧海外培训班等,在与其他地域团体交流切磋的过程中,激活团队竞争意识,增强艺术生产动力,继而促进粤剧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让粤剧文化不仅仅在穗港澳三地发光发热,更能名扬四海。

  衷心感谢您对广州文化事业的关注与支持!

  专此答复。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7月5日

 

  (联系人:吴翊铭;联系电话:2833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