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405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18-08-02 15:47 来源:本网

付伟委员:
  您提出的《活化“非遗”文化元素 撬动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第4052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研究落实。现综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等单位的意见,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一)逐步健全非遗保护制度。随着实践的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理念不断深化。我市通过制度设计,强化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加强与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促进非遗联动保护。2015年11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岭南文化工作方案》。2016年11月出台《广州市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工作方案》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修改完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家委员会章程》。2018年4月,我局制定印发《广州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方案(2018-2020)》。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陆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迄今,我市共认定了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名录体系。共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07项,其中包括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81项;评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4名。评定33家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成功申报14家省级非遗传承保护示范基地,越秀区成为省级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月份接受省组织的文化保护试验区的验收。
  我市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市非遗普查,是全国为数不多开展了两次非遗普查工作的城市;出版了全国首部非遗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和首本地市级非遗蓝皮书《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在全国率先开展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和数字化采集工作。
  (三)积极推进非遗场馆建设。我局与荔湾区政府共同推进的广府非遗馆(暂定名)建设正在有序进行。该馆位于泮溪酒家对面,建筑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拟打造成集展览交流、学术研究、传承培训、发布交易等功能及相关配套服务为一体的非遗综合性场馆。2017年完成地下地上全部土建工程,非遗馆布展大纲、非遗馆改建及装修布展工程项目建议书、预算等工作目前也已经完成,现正进行陈列布展设计。该馆建成后,将成为我市第一个全面、系统地展示广州非遗发展脉络和地域特色文化的非遗综合性场馆,具有历史性突破意义,对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传承城市文脉,促进文商旅融合、拉动老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也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建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预留了一定的面积用于非遗展示。
  (四)拓宽非遗保护工作路径。我局在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省文化厅有关建设非遗工作站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市非遗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宽非遗保护工作路径,于2018年1月,在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成立广州市首个非遗工作站——岭南武术非遗工作站,加强对武术非遗项目及岭南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与传承,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2018年1月,我局主导成立广东省首支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广州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主要任务是与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开展合作,帮助非遗项目尤其是濒危项目进行数据调查和整理,参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等,促进非遗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
  (五)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我市通过不断尝试,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努力使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越秀区非遗玩家空间创新投入运营思路,通过政府扶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和推广,融入现代生活,拟打造展示、传承、交流、创意四大板块,集非遗展示、传承、体验、文创、文化交流、品牌孵化等功能于一体,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预计12月建设完毕,明年1月投入运营。黄埔区文广新局和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打造“非遗传承 黄埔记忆——黄埔非遗题材原创歌舞晚会”,以讲述故事为主线,以波罗诞、貔貅舞、舞春牛等非遗项目为主题,实现了传统非遗文化与时尚舞台艺术的巧妙结合。
  二、非遗进校园的基本情况
  2016年9月,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广州市“文学艺术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通知》,在全市推动“文学艺术家进校园”活动,以岭南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7年1月,公布广州市首批文学艺术名家市级专家资源信息库,其中“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类别,有23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列其中,每一位专家都与学校进行对接。
  (一)建立覆盖全教育链的非遗进校园体系。
  目前,我市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涵盖学前教育(幼儿园)、基础教育(中小学)、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
  非遗在高校推进成效突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4年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校设立非遗学硕士、博士学位。我市从2009年起,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三雕一彩一绣”课程,在岭南民间美术研究室开展玉雕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系引入广彩课程;在染织艺术设计系引入广绣课程,课程延续至今。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采取双导师制模式,招收“地域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方向研究生,在本科班开设《家具设计——广式家具的设计与工艺研究》课程,在研究生班开设《工艺美术研究——广式家具的历史与传承》;在广州大学设立广绣研究生专业。华南理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都有非遗项目的教学。高校的非遗学习采取引入课程教学、聘请传承人担任课外导师的方式。
  非遗进入职业教育,成为“现代学徒制”重要支撑。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在岭南工艺美术产业系建设14间大师工作室,聘请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4人,进行校园传承。广彩代表性传承人司徒宁成立了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该校的工艺美术专业,由传承人指导教学,入读该专业的学生免学费。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设立民间传统工艺(岭南文化艺术)专业,聘请广州玉雕国家级传承人高兆华、广彩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谭广辉建立工作室,2017年增设木雕专业,该校倡导成立了职业学校的非遗课程联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独立的非遗文化学院,每学期开设二十余门国学公共选修课,涵盖古琴等众多门类,并设立非遗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在网上选修《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等。
  基础教育是非遗进校园的主要阵地。我非遗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开展了20多年的刺绣活动,成为其鲜明的办学特色,3岁稚龄儿童开展学前刺绣活动,熟练进行穿珠子游戏,中班开始用自创的塑料针和较粗的线,用竹篮子、竹虾笼、竹帽子等材料,进行穿编,大班的孩子可以用针刺绣出完成作品。越秀区大南路小学2013年起实施“粤彩教育”,引进了太虚拳、粤剧、剪纸、广彩、讲古等10余项非遗,每周一课,学生菜单式选择学习。
  特殊教育是非遗进校园的补充,我市在荔湾区康迪学校设立了广彩和剪纸班,通过多年学习,脑瘫的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正确使用工具,准确使用颜料等原材料。
  (二)设立传统教育特色学校。
  市级重点打造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2014年,广州公布《广州市粤剧进校园工作方案》,每年下拨专项经费供开展粤剧的专家授课、成立小小剧社、交流演出等活动。2015年12月,在全市评选了15所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每年下拨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开展粤剧传承。2017年5月19日在南方剧院举行了“走进传统艺术,感受粤剧风采——2017年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节目展演”专场演出,由15所广州市首批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的学生登台表演,互相交流。粤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倪惠英创编粤韵操,广东醒狮省级传承人赵伟斌创编醒狮操,在学校大课间推广。
  各区结合本地特色打造乡土品牌。非遗具有很强地域性,在当地保护有利于维护非遗生存的土壤。我市大部分非遗项目都成为当地学校的特色,比较突出有21所中小学,比如后大元帅府小学的咸水歌、沙湾实验小学的醒狮、派潭小学的舞貔貅、竹料第二小学洪拳、沙涌小学鳌鱼舞、岭南画派纪念中学的广彩等。
  (三)优化细化非遗进校园。
  开设非遗师资班。我市非遗公益培训从面对一般公众的免费培训班提升到师资培训班。国家级非遗项目核雕(广州核雕)被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选为该区教师课程,通过两年的教学,培养了大量中小学美术老师,其中25名美术老师成为该项目的志愿者。
  开展对全市非遗优秀课程的征选活动。2018年6月集中进行展示和推广,并举办非遗公开课、“非遗课程资源开发与推广”研讨会等配套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秉持“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理念,推动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不断上新台阶,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实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是继续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我局起草的政府规章《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送审稿)》已完成,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力争早日出台。
  二是不断推动非遗馆和非遗园区建设。充分利用荔湾湖区域得天独厚的软硬件条件,联合荔湾区政府,共同推动非遗园区建设,通过打通园区内非遗与旅游、艺术、设计等不同领域和产业之间的界限,进行跨界融合的探索,突出文商旅融合和文化创意。
  三是大力推进非遗工作站建设。贯彻落实《广州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方案(2018-2020)》,在全市范围建立非遗工作站,根据少而精、自主参与、逐步推进的建站原则,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至2020年在全市各区共建立10个以上非遗工作站,以点带面,辐射全市。
  四是提升非遗进校园的效果。积极推动非遗课程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在职业教育方面,做好非遗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广府文化和岭南传统工艺传承人,做好涉及非遗文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8年7月26日


  (联系人:钟茜,联系电话:2833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