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4078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19-08-16 14:11 来源:本网

A类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

三次会议第4078号提案答复的函

江智涛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建议》(第4078号)建议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黄埔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在7月19日与刘晓明委员当面沟通,8月2日,取得您的同意,与王咏赋委员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的加快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建议,是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前“互联网+”形势下推动文化领域效能提升的有效抓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对我市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广州市紧紧把握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计划的重大机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投向智慧城市方向,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图文博馆建设为主阵地,致力夯实数字化服务网络根基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下简称图文博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图文博馆”资源利用先进技术实现数字化加工,是公共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满足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情况:广州图书馆基于云技术,以桌面平台为核心,形成了包括桌面、短信、APP、微信等为一体的跨媒介知识服务体系,面向读者提供在线办证、数字资源服务、活动报名、参考咨询、原文传递、互动交流、读者共建等多元化功能,并为图书馆传统服务提供数字化支撑。该馆数字化建设在服务传统业务发展、推广数字阅读服务、提升公众信息素养、打造公众沟通交流新媒介、支撑“图书馆之城”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2018年,广州图书馆各项数字化服务都有不俗表现,自购数据库37个,各渠道数字资源下载、浏览量达7215.9万篇/册次;首页点击量(含官网、微信功能菜单)达1389.3万次,日均点击量3.8万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62.4万人;数字化平台图书续借量277.2万册,占全年自助续借总量的99.8%。另外:《广州大典》数据化项目于2014年8月启动,前期经过数据库调研和选型、专家研讨,先后制订《<广州大典>数据库设计方案》、《<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广州大典>网络服务平台功能需求书》等文件,为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4月,项目第一期完成了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及页面设计,完成《广州大典》丛部(83册)影像数据的导入与标引、《广州大典通讯》电子杂志试刊的编纂以及大典介绍、动态资讯、大典研究栏目的内容策划和信息编辑。自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项目在第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平台功能完善、资源核对、众包功能开发、后台建设、统计功能开发、资源拆卷加工、数据校对等一系列工作,最终将经、史、子、集、丛五部数据全部上线。在全世界,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从电脑或手机终端登录《广州大典》数据库,方便远程查阅使用,真正做到了文化普惠。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也紧跟时代科技的步伐、依托少儿馆新馆信息化项目经费,结合本馆业务工作努力开展创新业务。一是完善升级图书馆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使读者使用更便捷,获取图书馆资讯更快速。二是结合微信这一媒体技术,建设了“图书互借系统”、“读者大数据系统”、“开放式图书荐购系统”,“智能语音咨询系统”,实现了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和对图书的科学管理。三是在网站建设了SSO资源读者统一登录平台及馆内建设了“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大厅”平台,两大平台一外一内,把该馆所有数字资源整合到统一界面,大大方便了读者的在线使用。配合全市数字资源共享工作,通过技术创新,打通了该馆读者库与广州图书馆读者库的相互认证,真正实现馆内数字资源全市共享。四是建设了读者积分管理系统,通过读者积分,读者可以通过该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报名该馆的读者活动。读者积分同时可用于该馆研发的图书荐购线上下单平台,在去年8月南国书香节的“你挑书,我卖单,即借走”读者荐购活动推出正式使用,让不能到场的读者在线上书香节书目上挑书,直接快递上门,读者充分享用了图书馆互联网+的文化大餐。五是把图书文献资源通过声音数字化。在微信公众号开通阅读推广栏目“为你读绘本”,栏目一推出,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关注和点赞。各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越秀区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的政务信息化专项资金;海珠区图书馆开设微信公众号平台,设置“微服务大厅”、“走进海珠”、“公共通知”等功能,极大方便了读者查询活动安排;荔湾区重视对数字信息资源与传统载体资源进行整合,为全区公共图书馆用户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天河区图书馆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建立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打造“天河云学习中心”、“天河移动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兼顾深度与广度的多元阅读服务;白云区全力推进智慧白云建设,区图书馆着力打造图书馆智慧云服务平台实现在线办证、刷脸借书、扫码借书等功能,有效提升了读者借阅体验;花都区大力实施智慧图书馆工程,智慧图书馆实现无人值守、自助办证、自助借还书、查询、通借通还等一体化自助功能;番禺区图书馆通过信息化改造,投入专项资金新增5套电子图书借阅设备,建成总分馆监控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极大提升了区图书馆服务效能;黄埔区2018年印发《“数字政府”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规划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建设内容;南沙区图书馆建立了独立网站,一次性采购45台数字图书借阅机,有效拓宽了数字化服务渠道;增城区建立数字图书馆官方网站、电子书、电子期刊系统等多个网络平台,信息存储设备容量达400TB,自购增城地方数字资源1.61TB;从化区经过几年来的数字化加工,逐渐编辑制作了“从化文史资料数据库”和“媒体看从化”两个全文数据库,数据量约60GB,并在不断更新;全市开展“图书馆之城”建设,截至2018年底,实现通借通还的图书馆达191家,极大方便了市民借阅。

文化馆建设方面:广州市文化馆作为国家数字文化馆的第三批试点单位,于2018年全面启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新的数字文化馆项目将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推进,打造包括一站式服务平台、培训活动管理、市民场馆预约、诚信积分、志愿者服务平台、数据展示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在线课堂等多个服务平台,并将逐步实现市馆与部分区文化馆的数据对接,探索支付宝设立文化馆服务窗口。本项目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计划在2019年基本完成并上线。在资源建设方面,广州市文化馆现有数字资源约4T。2017年起积极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作为全国最先探索“慕课”建设的文化馆,目前承建了文化和旅游部8个慕课项目(2017年项目2个、2018年项目4个,2019年2个)慕课内容以广绣、广彩、粤语歌曲、广东音乐等为主,在立项及中期专家评审中深受好评。此外,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预计将于2020年完工,市文化馆组织专业力量编制新馆的信息化方案,并已通过市工信委和财政局评审中心的评审,未来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推动数字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越秀区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基本建成了区域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对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惠民项目进行综合智能管理,统筹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2018年完成“数字文化云平台”一期项目PC端框架搭建,通过了内部测试并组织人员开展平台操作培训,11月平台上线试运营。利用2019广府庙会为契机,开展线上庙会系列活动,开发鳌游庙会兑大奖、幸运大转盘等互动版块,提供免费抢票、场馆导航、口袋攻略等服务。庙会期间,共有13万余人次参与了“线上逛庙会”,线上庙会页面总点击率约50万。海珠区采购了总分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及服务一体机,今年将投入使用,市民通过此平台可以进行文化活动报名、文化场地预约、文艺演出订票、文化志愿者注册、非遗项目申报与管理、文化地图导航、文化咨询查询等7个方面的文化服务内容。天河区文化馆着力在文化提质、增效、创新、创意上下功夫,突出内容建设和文化特色,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利用微信小程序在线预订、在线报名等功能在区内各社区放映公益电影、组织社区群众参与进社区活动,积累“文化+科技”的运用经验,摸索文化便民服务的新途径。白云、花都区文化馆开通微信公众号;南沙区文化馆建立了独立的网站,提供信息发布与基础服务介绍;增城区通过技术引入一系列信息化业务系统,已经完成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

博物馆建设方面:我局下属博物馆单位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工作。我局下属9个博物馆单位均开通了微信微博公众号,通过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发布博物馆的相关资讯及最新信息,使观众随时随地接收博物馆信息,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实现博物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把服务功能扩展到馆舍以外。各博物馆积极开展信息化工作,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数字化多媒体管理项目”,为游客提供地图导览、馆内漫游、游览资讯、体感游戏、我馆新闻、调查问卷等信息化服务,丰富了展览陈列的内容和介绍方式,增强了游客的互动感受,提高了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效果;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讲解机器人,能自动对环境进行建模,按照指定的路径进行自主运动,在地图环境内随意自主漫游运动讲解;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率先开展了网上虚拟博物馆的建设。海珠区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梳理合并5个基层馆(邓世昌纪念馆、十香园纪念馆、潘鹤雕塑艺术园、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的资料信息,定期推送展览信息、博物馆资讯、文物趣闻等,让文博风采走入寻常百姓家。增城区今年启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工作内容包括:采用藏品综合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号、全景博物馆、触摸一体机等,现已进入招标工作阶段,拟于2019年底完成项目试运营和深化调整工作,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另外,“番禺博物馆”、“文化花都”、“白云文博”等公众号的开设亦为大众百姓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模式。

(二)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抓手,致力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关键,也是开展好公共服务的基础。近年来,全市积极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着力构建以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平台为主阵地、各区文化资源信息平台为子阵地,以全面推开“图书馆之城”建设,积极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为重要举措,较好地建立了全市既立足自身特点又突出本土特色的各类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根据穗工信审〔2017〕702号文件通知,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云项目已经立项并列入广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计划,云平台将实现横向汇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优秀文化资源,纵向打通市、区、街(镇)三个层级壁垒,真正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云平台已将进入项目开发阶段,前期刚完成云平台页面设计风格及界面内容的意见征集,平台将于2019年下半年开展试运营并于2020年正式投入运营。各区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统筹建立各类文化资源信息平台。花都区以新华街作为试点,正在开展镇(街)、村(社区)公共文化桌面云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招标采购,3月底完成新华街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文化花都”公众号整合了花都文化资讯、活动预告、花都影讯、文化名人、花都文物、文化产业、文物保护、非遗保护、市场监管、场馆场地预订、公益讲座、活动赠票等服务,为市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南沙区“印象南沙”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南沙区内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的权威媒体,是群众了解南沙文化体育旅游事业的重要窗口,是群众使用区内文化、体育、旅游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重要平台,2018年,“印象南沙”公众号发布稿件约710篇,粉丝量10万人,平均阅读量达到4000次/篇;另外南沙区还上线了“印象南沙”官方抖音号,多措并举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突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图书馆之城”建设于2015年开始启动,截至2018年底,全市191家图书馆(分馆)实现通借通还,2018年1至12月全市公共图书馆接待读者2481.47万人次,纸质文献外借量为2894.76万册次,累计注册读者量为314.47万人,市级两馆的服务效能在全国同类图书馆中位居首位;加快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止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共计70个,其中中心馆1个,总馆11个,分馆58个;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数据的共建共享。

(三)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主方向,致力健全数字化服务保障机制

为加快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市财政积极优化支出结构,高度重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基本需求,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省的文件精神,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后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2018年市本级财政投入约6.7亿元用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本运转、设备维护、书籍购置、文化普及、陈列展览、藏品征集等支出,切实保障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行,图书、文物藏品不断丰富,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各区也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广大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更好满足广大市民文化需要。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立项建设广州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广州科技图书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三是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2018年继续投入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485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150万元,确保广大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苗费在家门口看电影的服务,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四是支持举办品牌文化活动、惠民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市属文艺院团以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优惠的演出服务。

二、下阶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将开展的工作

(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

进一步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有效整合各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做好与国家、省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对接,为市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图书馆方面:将对接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大力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覆盖率、均等化水平和服务效益,下大力气突破网络注册等瓶颈问题。一是进一步优化在线注册流程,简化办证步骤、放宽办证限制条件,打破在线办证壁垒,全力推进广州本地手机号、IP段、支付宝、微信等在线办证渠道落地,并配套开展系列宣传推广工作。二是与腾讯微信事业部合作,开发“广图+”微信小程序,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在线办证功能,后续根据具体开发情况增加包括送书上门、数字资源在内的多项数字化服务。三是与广东省总工会合作,将广州图书馆在线办证通道及数字资源服务整体嵌入广东省总工会移动端。四是主动与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广州市少工委等部门沟通联系,探索在数字资源和在线办证方面开展战略合作。五是借助广州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矩阵开展数字资源专题推荐。六是开展线上线下“数字阅读”推广活动。

文化馆方面:将重点推进“诚信积分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工程在优化公共服务环境、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方面的作用;通过推广“微课堂”小程序,加大对优质“慕课”、“微课”资源的宣传力度,通过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公益培训惠及面;落实国家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精神,在继续推进市文化馆与各区文化馆数据对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图书馆系统的数据融合;积极参与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百姓大舞台”品牌建设工作,做好各品牌项目(如市文化馆的“文化素养课堂”)的直播和录播工作,如期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开展相关数字资源的推广。

博物馆方面:将继续推进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一方面要加强藏品信息库的建设,对馆藏资源继续做好数字资源采集和归档管理;另一方面,支持各博物馆单位加强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如利用虚拟展厅、虚拟博物馆、多媒体导览系统、文物三维全息展示、艺术家档案及藏品二维码手机导览、APP等方式,实现博物馆的网络化、落地化的不同形式的展示功能。通过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推动博物馆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陈列展览。在局属博物馆展陈升级时,借助AR、VR、三维等新技术的优势,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陈列展览、观看体验,多种互动形式,吸引观众进行展览的深度体验。升级后的博物馆的展览展陈形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空间形式和语言形式上,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使用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氛围。

(二)优化提升云平台建设,助推公共文化智慧服务

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建成全市范围内体现市、区、街镇3级特色的高效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市、区、街镇优秀公共文化资源汇聚、共享、服务一体化,达到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最终将实现受众群体的全面、高效覆盖;实现全市范围内市、区、街镇3级文化资源的高度汇聚、互联互通,形成广州市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数据中心;实现全市范围内市、区、街镇3级文化服务管理和效能评估,促进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需平衡,提升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推送,以文化数据为核心,通过对公共数据、服务数据、资源数据的分析,掌握用户行为,建立个性化推送与订阅机制,实现精细化运营;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对接(供需匹配),通过数据运营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广大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指导管理部门的文化服务采购;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服务效能,通过积分制、回馈制、分享制、众创制来调动积极性,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供政府决策依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管理部门、文化机构、广大市民的需求及现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依据。结合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政府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加快涉及公共文化的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整合,借助“广州政务通”形成融合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平台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助推广州公共文化智慧服务。

(三)努力打造高水平、高效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保障人才梯队

各公共文化机构要主动转变观念,培养适应现代化数字化公共服务的人才队伍,通过加强内部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互联网、数据处理、图书处理、软件开发应用等知识,务求从业人员掌握各项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各公共文化机构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基础人才培养,开展定向培养。支持、鼓励高校设立专业课程,联合研究机构,培养面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定向输送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基础性人才。支持各公共服务机构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公共服务数字化业务高级人才培养。支持、鼓励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业务需求,参与高校、研究机构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面向公共服务在岗高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提高公共服务数字化人才的薪酬待遇,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多措并举努力打造高水平、高效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保障人才梯队,从而更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业务需求。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市财政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经费投入是确保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认真研究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完善在国家法律保障下的与经济增长和财力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进一步优化财政的投入结构,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管理,重点用在文化云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和有关设备的购入、数据库的建立及其相关数字资源、软件的开发、与政务平台的衔接互动、后期维护与运转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实行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投入效益最大化。

感谢你们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19年8月10日

(联系人:杨践、方永钦,电话:81074587、81074582)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