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3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19-08-29 16:24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A类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政协十三届

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32号提案

答复的函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议》(第1032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贵委联系人进行了联络沟通,经综合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市外办,越秀区政府,荔湾区政府,海珠区政府,天河区政府,番禺区政府,黄埔区政府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文化强市。硕辅书记在今年1月8日的报告中指出,广州要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贵委围绕“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这一建议主题,从共建人文湾区、发展文化产业、彰显岭南文化、推进文化惠民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这些意见都很好。广州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特色鲜明、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上一直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广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扩大,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三。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理应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力争有所作为。

一、关于共建人文湾区,促进“湾民”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要共建人文湾区,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共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共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湾区建设,文化优先。广州和湾区城市一衣带水、文脉相连,同属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范畴。围绕纲要对广州的定位和目标,广州要在联文脉、筑平台、兴产业、树品牌、促交融等各方面下足功夫,主动谋划文化领域可上升至国家和省层面重视和支持的重大平台与项目,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全面融入和引领湾区文化建设。

(一)建立合作沟通机制。牵头成立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旅游一体化发展专项小组,与港澳文化部门定期开展高层互访,建立紧密的工作联系。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旅游高层首次参加今年的广州国际旅游展,香港特区政府高级官员首次参加广州艺术节。定期召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会议,认真研究规则对接,包括导游资质互认、游艇自由行以及相关准入审批规则等。努力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品牌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机制共融、形象共塑的局面。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广州作为首届轮值主席城市并成功举办首届联席成员大会,联合推出10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精品线路,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一体化对接小组。

(二)开展系列交流活动。今年6月,在广州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及珠江巡游活动,以12条特色游船为载体,组织文艺表演、非遗展示等活动,集中展示大湾区“9+2”城市文化形象。持续组织策划“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活动、“广州香港互办文化周”,在广州筹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节”、中国国际青年文化周活动等活动。其中2019年“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活动于4月27日正式启动,活动为期7个月,目前已成功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六一艺术汇”、“2019人文湾区少年行”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故事大会”,预计大湾区内将有逾3000名青少年参加。

(三)携手共推海丝申遗。广州作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已有26个城市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5月13日,召开了2019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正式与澳门签署《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吸纳澳门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召开了香港海丝保护工作专题会议,争取香港加入海丝联盟,整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丝文化建设和申遗工作,提升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中的文化核心引擎作用。下一步。将会同澳门举办“2019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丝路花语-海丝文化之旅”推介活动。指导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发展,印发实施《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四)组建各类专业联盟。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已完成联盟章程征求意见;推出“公共图书馆广佛通”服务项目,实行广佛两地市民互认、读者证互认、文献资源互通;推动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动漫游戏产业联盟”,组织动漫企业参加香港授权展,邀请一批港澳和省内企业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及金龙奖,在香港举办了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全球征集发布会。

(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不断丰富大湾区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等精品线路,依托大湾区特别是毗邻港澳的优势,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强文化旅游推介,注重假日文化产品开发,开发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和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广州旅游。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发布了6条“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挖掘广州文化遗产与港澳历史交融的素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积极推进湾区研学游项目,会同教育部门、景区协会、旅行社协会研究筹备成立研学旅行协会相关工作。推进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暂定)建设,共同培育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休闲与康养健身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1+9”计划。

二、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在湾区乃至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带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广州打造文化枢纽创造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17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161.07亿元,占GDP比重达5.4%(2018年的统计数据尚未发布)。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

(一)扶持政策引导产业稳步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广州市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意见》《广州市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关于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广州市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暂行规定》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覆盖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政策体系。2018年12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9部门联合出台《广州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广泛覆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实体书店和发行网络体系,落实税收优惠和土地规划政策采取租金补助、项目补助、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实体书店发展。

(二)文化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涌现出网易、微信、酷狗音乐、UC浏览器等一批优秀文化互联网企业,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广州占8席,其中网络游戏企业5家,位列第四。传统文化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在科技创新和融合发展带动下升级增效,珠江钢琴全球市场占有率26%,国内市场占有率34%,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商。舞台灯光音响演艺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上市公司较多,总产值约占全国一半。

(三)数字创意引领融合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文化网络发达,涌现出酷狗音乐、荔枝FM、YY语音等一批数字音乐龙头企业,网络音乐总产值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多元数字音乐生态体系发展态势良好。广州动漫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总产值超百亿,约占全国产值五分之一。原创漫画发行占据全国漫画市场30%以上的份额,拥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等知名动漫品牌,涌现奥飞动漫、漫友文化、原创动力、蓝狐文化等一批国家重点动漫企业。中国(广州)国际漫画节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其核心赛事“中国动漫金龙奖”永久落户广州。近年来游戏产业发展迅猛,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游戏企业1300余家,年实现增加值约400亿元,涌现网易、华立科技、华多网络、游爱网络、多益网络、百田信息等一批游戏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四)对外文化贸易繁荣发展。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品进出口约211.97亿美元,同比增长62.45%,占全国文化进出口总额(971.2亿美元)21.83%,其中出口额121.08亿美元,居全国前列。天河区入选商务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一批企业被评为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突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特色,链接全球高端资源,打造资源优化整合平台,成功举办2018年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签约,累计意向签约126亿元,各节展直接成交共22亿元,吸引100多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线上阅读量达2000多万,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五)文化金融合作不断加强。广州文化资本市场活跃,截至目前,广州地区文化上市公司达30家,其中沪深A股22家,约占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6.74%(广州A股上市公司共86家),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组建文化上市公司产业联盟、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等组织,积极创建全国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不断深入。

(六)文化产业高端集聚发展。广州市文化产业园区集群效应较强。目前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约222个,其中国家级园区(基地)16个,省级园区(基地)10个。广州高新区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广州国际媒体港获批国家级广告产业园核心区,园区产值超过500亿元;2017年,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获批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涌现出羊城创意产业园、TIT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

三、关于彰显岭南文化,促进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等各方面挖掘和凸显岭南文化的内涵,弘扬贯穿其中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实现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宣传推介,巩固和提升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和辐射引领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为全国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鲜活经验和示范效应。

(一)加强城市空间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经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立了1片历史城区(20.39平方公里)、26片历史文化街区、93个传统村镇、40条骑楼街和历史建筑的全要素保护体系,提出了保护措施。对于构成西关重要道路格局的龙津路—恩宁路—第十甫路—上下九路、光复路、宝华路,根据街道宽度的不同,对沿街新建建筑进行高度控制。同时,将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西路、龙津中路、龙津东路、人民中路组成的西关骑楼环,通过改造、新建等方式,尽可能补齐骑楼街立面建筑缺失的部分,将荔湾区的重要商业中心区与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人文景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保护和恢复老城空间格局、提升老城文化内涵。对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重点片区“微改造”,突出“最广州、更广州”。

贵委建议“重点打造荔湾岭南文化风情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于2018年完成恩宁路、荔湾湖-逢源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2019年1月由广州市政府批准实施。关于提案中提出整合永庆坊周边相关资源打造“三家巷-西关大屋”景区的建议颇具创意,荔湾区已进行恩宁路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关整理,委托专业团队开展街区活化保护利用策划相关活动。

(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擦亮岭南文化品牌。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规划和管理。广州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文物保护单位342处。历史文化街区26片、历史风貌区19片、历史建筑817处。2015年修订《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率先由政府出资开展建设项目考古工作。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路径,目前正组织制定《广州市文物活化利用试行办法》。

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截至2019年3月,我市已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81项,市级非遗项目10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74名,市级非遗传承人181名。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法》,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本理念,努力以流行的形式让年轻人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非遗活下去,火起来。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起草及送审工作,推出了3条非遗旅游路线,高标准承办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全国主场活动。规划建设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推动各区挂牌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打造广州“老字号”一条街。抢救保护历史文物古籍,建设广州记忆数字平台,推进《广州大典》编纂研究工作。

三是打造系列节庆活动。越秀区全力打造具有广府味、民俗味、文化味的广府庙会,对弘扬广府文化、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荔湾区策划开发“西关风情之旅”系列线路及荔枝湾水上花市、“三月三,荔枝湾”、“五月五,龙船鼓”、“七月七,魁星诞”、粤剧华光师傅诞、黄大仙诞和西关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形成系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黄埔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波罗诞”、“香雪节”、“乞巧节”、“横沙会”等非遗传统活动在新时代得到发扬光大,得到社会各界关注。海珠区通过举办广东咸水歌(渔歌)歌会,引导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共同推动咸水歌的传承。番禺区进一步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民间民俗文化品牌,重点扶持粤曲“私伙局”、醒狮、鳌鱼舞、飘色、乞巧等番禺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壮大。

(三)着力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工程。

一是推进红色革命文物保护。编制出台《广州市近现代革命史迹文物保护规划》,制定红色文化发掘、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大力推进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改扩建工程,相关方案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协调推进农讲所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黄埔军校旧址、广州起义旧址等重要红色革命遗址修缮、保养维护及周边环境环境整治工作。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于今年4月30日正式开放,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7月底,参观人数达3万余人次。

二是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普查试点,整理红色旅游资源点471处。指导越秀区积极申报国家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指导从化区推进莲麻村、三村、塘基村红色文旅基地建设。组织“不忘初心、红色之旅”活动,推出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市民游红色革命史迹点,编写红色旅游讲解词,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步径,制作“名城·最广州主题旅游线路”导览手册,建立红色讲解员志愿者队伍,红色旅游金牌解说软件点击数超过24万人次。不断挖掘广州文化遗产与港澳历史交融的素材,努力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红色旅游主题板块。

三是积极宣扬红色文化。建立首批6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点,依托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举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今年上半年共举办讲座活动139场,参加团体210个,接待学员近7000人,开展红色展演19场,观众1856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各红色史迹场馆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场所。

四、关于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建设,促使各项成果普惠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遵循。广州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广州文化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博物馆新馆等“文化四大馆”以及广州粤剧院、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广州华侨博物馆等重点在建项目建设工作。落实各项文化民生实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强化北部山区、城郊结合部等基层薄弱环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分馆)191个,其中市级图书馆2个,区级图书馆11个(馆舍17座),街镇分馆121个,社区(村)分馆10个,公共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到40.58万平方米,全市馆藏总量合计为2446.23万册(件)。全市在省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共61座,其中省属2座、市属16座、区属15座、行业16座、非国有12座,基本形成了以国有文化部门所属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结构体系。全市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共计64个,建成100%覆盖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93个。全市加大文艺惠民演出力度,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羊城之夏”市民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2.8万余场。举办广州艺术节·戏剧2018、“听见花开”女性艺术季、2018广州星海(国际)音乐季、第五届南北雕塑联展等文艺活动。

(二)着力加强文艺精品生产创作。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着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召开全市文艺工作会议,实施文艺精品工程联动机制,起草《广州市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广州市文艺精品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为文艺创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撑。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发掘广州故事,狠抓主旋律创作,多元化合作冲击艺术新高度,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佳作。重点打造歌剧《马可·波罗》、舞剧《醒·狮》、芭蕾舞剧《浩然铁军》、话剧《行在南国·周先生》、粤剧《初心》等剧目;电影《南哥》在戛纳电影节成功海外发行,歌曲《一起幸福》入选中国音协主办的“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年度20首优秀歌曲榜单”。打造粤剧精品剧目,持续开展粤剧名人名剧名曲抢救工作,推动粤剧事业振兴发展。我市曲艺作品《大营救》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第十八届“群星奖”。

(三)快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按照“互联网+文化”的要求,快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一是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云建设工作,2018年组织开展“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云”项目建设工作。二是市文化馆积极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作为全国最先探索“慕课”建设的文化馆,已承接了文化部6个慕课项目;市文化馆还成功向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申报,成为全国数字文化馆的试点项目。三是实施“广州数字图书馆”门户服务项目建设,实现全市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数字化、网络服务,实现统一检索、身份认证、资源调度等一站式服务。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服务效能创历年之最,2018年数字资源下载、浏览量为8678.84万篇(册)次。四是各区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越秀区图书馆“移动智慧图书馆”上线,天河区图书馆“天河区校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与高校图书馆实现资源互信互访,增城区实施数字文化馆建设工程,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四)持续打造“花城”城市文化品牌。以打造“花城”城市品牌、提升广州国际传播力为目标,将传统迎春花市的喜庆祥和与创新时尚新颖相融合,精心组织“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活动,2019春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696.27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13.36万人次),同比增长8.66%;旅游业总收入122.09亿元,同比增长9.74%,再创历史新高。全市传统迎春花市共迎客540万人次,同比增长6.2%;成交金额1.47亿元,同比增长21.5%。通过举办“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活动,展现了岭南文化中心地和“世界花城”广州的名城魅力,同时也有效拉动了消费需求,丰富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00多场,参与志愿者20000多人次,其中市属红色史迹类博物馆免费接待群众176万人次,免费讲解9405批次,举办展览193个,观展人数近4万人。依托30家旅游志愿服务站,提供日常旅游志愿服务,旅游志愿者超过1200人,仅五一假期就累计上岗640人次,志愿服务超过1300小时,覆盖全市50多个商圈、景区和公园,受到市民游客广泛好评。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文化旅游领域落地生根。进一步加强对岭南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建设,在保护、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平台优势,将广州建设成为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的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感谢贵委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贵委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19年8月26日

(联系人:龙开顺、金新宇,电话:81074522、8107826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