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2168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2-04-07 15:25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肖秀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图书馆之城”建设,做强社区图书馆的建议》(第20222168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各区政府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3月16日、18日、22日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图书馆之城”建设作为长期工程,打造成广州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张名片的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立法、设施、网络、效能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各项服务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位居国内公共图书馆前列。“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推动广州市图书馆事业在新起点上高质量发展,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局组织起草《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广泛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专家、相对人意见并在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中。

  十四五时期,广州市将加快全面实现高水平“图书馆之城”建设。一是推动“图书馆之城”向“阅读之城”转变。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引领作用,加强阅读品牌孵化,提升“广州读书月”“广州公益阅读”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升级“书香羊城”品牌矩阵。二是稳妥推进社会化管理运营,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经营、社会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公共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影视放映、轻食餐饮、创意设计等复合型功能、充满设计感和美学品位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三是推进“馆校合作”融合发展。制订《推进“馆校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深化馆校、馆企合作,力争到2024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互联互通、社区图书馆有机融合,打造领先全省乃至全国的“馆校合作”广州品牌。四是推进文化机构的基层融合发展。加强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与书店、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以及与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合作,探索基层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志愿服务、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联动管理和统筹运行。探索基层新兴公共文化空间平台,鼓励合理利用既有祠堂、家塾等文物建筑作为社区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空间使用。推进基层图书馆(室)、职工书屋与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融合发展。

  二、关于将图书馆设施建设下移,增加做强社区图书馆,把社区覆盖率指标作为图书馆(室)建设的发展考核指标的建议

  2015年5月1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广州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图书馆之城”体系框架基本成型,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推动镇(街道)分馆新建或者实现专业化改造。

  截至2021年底,广州市共有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694个。其中区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21个,镇街级分馆239个,社区级分馆107个,服务点255个,自助图书馆72个。社区级及以下的图书馆(室)占已实现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室)的62.5%。此外,广州地区还有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省市职工书屋857个,高校图书馆82个,市属及以下公办中小学图书馆1557个,农家书屋1112个。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室)均是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大部分分布在学校和社区,市民可以较为便捷地使用图书馆服务。而176个镇街范围内均拥有实现通借通还且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图书馆覆盖率为100%。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

  社区图书馆(室)主要依托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来建设,“十四五”时期,广州市将更加重视社区(村)分馆建设。一是各区政府严格贯彻落实《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规定,因地制宜推进村、社区分馆(服务点)建设,同时结合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场地空间服务,通过升级改造等方式,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二是争取加大经费投入,为基层提供专门的经费扶持,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转;三是落实专人管理,构建稳定的馆员队伍,确保社区图书室正常开放,错时服务;四是继续强化与社会力量合作力度,以基层图书馆改造和社会力量参与为主要方式,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旅游景点、特色街区等区域,逐步打造一批融合公共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影视放映、轻食餐饮、创意设计等复合型功能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间”。

  三、关于在各类公园、绿地、步行街等公共场所建设流动或自助图书馆(室),搭建书报亭或者流动书桌,体现书香广州的建议

  广州市十分重视在公共场所因地制宜建设流动文化设施。《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规定,公共图书馆应通过流动站、流动车或者自助图书馆等形式,定点、定时在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和单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通借通还服务和其他公共图书馆服务。截至2021年底,我市共有实现通借通还的流动图书车8台(流动服务点174个),自助图书馆(含新型阅读空间)72个。在未来新一轮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中,我市将通过统筹规划布局,深化服务内容,加大营销推广,拓展服务范围,注重评估等手段进一步促进流动图书馆提质增效。同时还将依托区域总馆,通过服务下沉、资源巡回等方式,加强区域分馆的流动服务、自助服务和数字服务。在流动图书车的基础上开发配套的流动服务项目,建立区级讲座资源调配、展览资源巡回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体系,扩大“送书上门”及其他相关自助服务的边界和范围。利用各类数字平台,开展常态化的线上活动。

  越秀区积极延伸服务触角,建设社区分馆、服务点、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结合公园、景点、公交枢纽集中且利用率高的特点,与区内文化、旅游单位等合作在历史文化街区、红色史迹、书店、公园等共建粤书吧,打造地方性子品牌一一花园书吧。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和村社阅读角,如矿泉街统一在社区居委会建设阅览角,在街辖三个村社建设阅读角,白云街在九个社区党群驿站内设有小型图书室,辖内多处设有人工报刊亭及自助报刊亭。

  海珠区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社区分馆建设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提供举步可就的借阅服务。一是政府矩阵引领带动。加强与区内其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联动,提升社区分馆覆盖率。二是社会力量分馆建设亮点纷呈。引入社会力量,尝试与区内各业态合作共建,共建社会力量分馆,如海珠智汇分馆、省广G+分馆、侨建分馆等。三是“馆校合作”深入推进。整合文化、教育公共资源,打造基层图书馆,夯实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荔湾区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项  目”列入年度区十件民生实事,完成了区图书馆总馆和19个分馆升级,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办馆,拓展社会分馆,至今已建成9个社会分馆遍布在社区,且将继续做好做强社区图书馆工作。

  天河区制定《天河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意见(2021-2025)》,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通过规划、小区公建配套设施开发、申请资金和人员等方式增加社区图书馆(室)数量,强化基层建设,多方面寻求与公园、绿地、步行街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的合作,开辟小型图书室,不断丰富市民阅读空间。

  白云区创新思路,大胆引入第三方阅读推广组织开展社区微书房建设,由白云区图书馆提供图书文献、第三方阅读推广组织提供借阅系统软件和硬件、社区机构和学校负责日常服务,开启公共图书馆利用第三方资源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的先河,丰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路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了区域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

  黄埔区首创“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图书馆建设运作模式。一是加强社区(村)图书馆分馆建设,为居民提供更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二是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一馆一策的路线。继续以“移动书院”等特色品牌活动为抓手,将图书资源和活动送到社区与村居。三是推动文化惠民活动深入社区,通过开展“开卷黄埔进社区”等特色品牌活动,深入社区(村)开展基层阅读推广活动。四是与区交通部门共同建设115个城市智慧交通站亭公共文化数字阅读终端,提供数字阅读推送服务。

  花都区将学校分馆与社区服务功能融合起来,分时段面向学生和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注重“偏远乡村、社区公共阅读及其它文化服务覆盖工程”,坚持开展“流动图书车下乡”和“流动图书车进社区”等基层服务。以区域总馆为引导,加强社区分馆建设,让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逐步形成以“1”阵地体系建设与“N”项服务配套进行的格局。

  番禺区因地制宜,推进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不同群体需求结合场地特色先后在工业园区、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社区等地建设图书分馆,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内涵,使图书馆拥有了多样的面孔、鲜明的个性,更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南沙区印发《关于优化提升南沙区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基本构建了“区域总馆+镇街分馆+服务点、村居(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的纵向层级联系网络服务体系,及“区域总馆+镇街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其他专业馆”的横向联系网络服务体系。建成开放了3个社区级图书室和2个南沙智能书房,如蕉门河片区党群服务点(图书室),润舍书屋乌洲村服务点,南沙万达24小时智能书房等。南沙区正在着力增加社区图书馆布局建设,将图书馆资源下沉至基层,着力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在区内适合的公园、商业广场等地着力打造南沙无人值守的“智能书房”服务品牌。

  从化区积极推进镇街分馆、社区图书室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融合发展。充分整合文化资源,与基层的农家书屋、村民法治议事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公共服务阵地一起,形成集宣讲、教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村居全覆盖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增城区以“图书馆+”为导向,以镇街分馆为节点,推进建设多个基层服务点,提升基层服务点辐射力度。以因地制宜、因需而建、因需服务为共建原则,在市民驿站、部分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等地方建设通借通还服务点,增加流动书车服务,并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合建社会力量分馆,有效盘活基层阅读服务设施。

  感谢您对我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3月29日

    (联系人:冯 冰,电话:38925428)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