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精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对策建议》(第20212052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体育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4月26日进行了沟通交流,经综合市体育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十三五”以来,各级持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刚刚发布的《2019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分析报告》,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得分为98.87,居全省第二位。
一是设施网络布局完善、覆盖城乡。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1699个,其中通借通还通借通还图书馆(分馆)294个,服务网点566个,全市平均约每5.2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以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万人计)。共有登记注册的博物馆65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7家。建成文化馆(站)199个,社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44个,市、区、街道(镇)以及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市体育局于2013年在国内率先推出“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市民群众和体育场馆、体育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体育便民惠民服务,目前上线的各类体育场馆数量超过500家。
二是服务体系制度健全、日趋规范。出台《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以及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法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博物馆专项法规《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制定印发《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办法》、《广州市文化馆、站(室)服务规范》、《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等,持续完善规划引领、政策调控、专业规范的制度化治理体系。
三是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出新出彩。2020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总馆藏量达2925.00万册(件),注册读者量396.79万人、注册读者率为25.92%。“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1.01亿人次、外借纸质图书1.34亿册(件),广州图书馆连续6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连续4年基础服务量居全国同类图书馆首位。市文化馆每年组织公益演出、展览、培训、群文比赛及各类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均达到和超过2000场次,面向中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士等,打造了“羊城之夏”市民文化季、“公益文化春风行”、“爱心艺术培训班”等倍受市民群众好评的公益活动品牌,基层群众公共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的实践,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广州市东平典当博物馆、广州东方博物馆等高校、行业、民办博物馆纷纷涌现,百花齐放,有效补充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和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还有一些矛盾和短板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您指出的供需不匹配、服务不精准、长远投入少等问题,客观中肯,提出的四条建议切中肯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存在中心城区供给充分、等级较高,外围城区供给不足、等级低;综合性博物馆、图书馆较多,针对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人员的友好型文化设施较少,专题博物馆、专类图书馆数量相对较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头重脚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供给不足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层次上,不能完全满足广州作为一线大都市人口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与文化需求,部分设施利用率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创新提升空间。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凝聚作用发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对岭南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所涉及,但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的对广州城市精神的挖掘提炼及其在文化引领、基层治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仍不够充分。比如,在非遗展示传承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进校园、进社区等的推广传承也都纳入了工作日程,但尚未达到让学生和市民对传统文化形成主动汲取或持续投入的吸引力。
三是单一经费来源难以支持服务创新提升。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完全由财政经费维护运行,单一来源的财政经费预算常常多年稳定不变,就算有所增加也幅度有限。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或者提供培训服务等收取费用的,应当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广州一直缺乏细化的相关政策指引,这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和举办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上难以实现明显提升。
四是体制机制对人才创造力激发不充分。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本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现有运行机制上基本没有将绩效考核与奖优罚懒进行有效关联,对人才的正向激励更多靠情怀引导和自身能动。职称评价对于文艺人才成长的“指挥棒”作用效果不明显,文艺人才职称评价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还不够,不利于城市吸引和留住文艺人才。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未有效对接。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文化娱乐市场越来越繁荣、艺术欣赏越来越体现质优价高,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却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矛盾,未能跟上时代步伐提供面向各年龄阶段、各类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高性价比的演出和服务。经历体制转变的演出团体需要找到受众和市场,而来自基层的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需要更细分更考究的对接,亟需搭建供需平台,让供方各显其能,让群众自主选择。
三、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引领,以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为契机,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夯实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人才支撑“两个基础”,构建完善服务供给、协同发展、效能评估“三个机制”,优化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融合共享、品牌孵化和志愿服务“四个平台”,全面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制定出台《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形成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二是优化设施布局完善服务网络。以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为契机,按照“基本普惠型+特色提升型”配置构想,推进市、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引导新建公共文化设施根据服务人口、覆盖区域科学合理布局,计划到2025年,图书馆总量达到350个以上,保障每5.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总量达到120座(其中特色专题博物馆10座),实现每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00平方米,做强特色,补齐短板,持续织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以数字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准化。布局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新基建”,建设“广州文旅融合平台”,整合全市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旅游景区(景点)、宾馆(民宿)等文旅服务资源,增加数字资源总量,丰富数字资源样态,提高数字资源质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开发和完善包括信息发布、需求征集、预约预定、意见反馈、在线互动等功能的移动端公共文化数字服务。逐步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效能评估指标,建立数字化绩效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和线上评估。
四是丰富供给繁荣创作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资源,广泛开展“遇见艺术”、“文化有约”、“悦读分享会”、“文化进万家”群文惠民活动和“一区一品”岭南民俗节庆活动等凸显广府文化、塑造人文湾区、彰显时代精神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重心下移,常态化开展民歌民乐、戏剧曲艺、“村晚”、广场舞等艺术门类多样、主题丰富多彩、线上线下结合的群众文艺创作大赛、展示、评比活动,激发群众创作热情。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的孵化支持,重点培育广州合唱、少儿舞蹈、街舞文化周和“羊城之夏”等广州优质群文品牌,造就一批本土化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出台《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重点培育中小学生志愿者、高校志愿者及文化艺术专业志愿者等专业志愿者人才队伍,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
非常感谢您对广州公共文化事业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1年4月29日
(联系人:梁晋,电话:8107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