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17227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07-11 10:17 来源:本网

 

  尊敬的王河代表:

  您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依托“广州学”,实现广州城市文脉传承与保护,打造“广州文物径”》(第20172272号)收悉。我局经综合市商务委、市民族宗教局、市旅游局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您所提出的依托“广州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传承和保护广州城市文脉,打造“广州文物径”的建议,对于挖掘保护、活化利用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商贸文化资源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相关政府部门研究和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通过“文物径”建设,可以将文物景点及周边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进一步整合并活化利用,有利于构建富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体系。

  一、关于打造禅宗宗教文物径的建议

  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八大宗派之一,于六朝时期由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渡海登陆广州后创立,至今有近1500年历史,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岭南佛教史上享有极高声誉和重大影响。广州,先有达摩祖师创立的第一道场“西来庵”(现华林禅寺),后有六祖慧能在广州光孝寺剃度弘法,承载了佛教禅宗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佛教禅宗文化的创立和发展。弘扬佛教禅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广州具有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发展经历优势。依托“广州学”,打造广州佛教禅宗文化品牌,对推进广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广州城市在全国甚至在世界的影响力,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近几年来,我市非常重视广州佛教禅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是加强对佛教寺院建筑的保护,光孝寺、怀圣寺光塔、六榕寺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罗汉堂、海幢寺大雄宝殿、塔殿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二是加强了宗教场所布局调整优化,如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大佛寺均完成了周边征收和拆迁工作,现正进行部分建筑的重建(或复建),华林禅寺也完成了前期拆迁,现正推动后续征拆;三是加强宗教思想研究,如华林禅寺的禅宗初祖文化研究、光孝寺禅宗六祖文化研究、六榕寺传统讲经交流活动、海幢寺寺院历史文物研究等;四是加强了宗教文化品牌打造,如光孝寺六祖文化节、大佛寺海丝文化系列活动、金刚禅寺武文化节、海幢寺书画展等等。目前,广州佛教禅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打造禅宗宗教文物径,应注重长远规划,从提升建设的理念着手,就打造禅宗文化品牌涉及的历史考证、文化挖掘、标志性建筑、对外交流、人才培养、媒体宣传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统筹规划,逐步推进。下一步,市相关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寺院历史文化的梳理和研究,加强历史文物的收集和保护。进一步加强寺院环境的优化改造,继续开展寺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历史建筑的恢复工作,优化寺院内部布局,加强内部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宗教思想研究,结合中国化的要求,推动佛教禅宗特别是六祖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品牌的打造,结合各寺院自身特色优势,继续深化特色文化活动,加强对外交流,提升自身影响。

  二、关于打造革命文物径的建议

  广州,作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时期中,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中,形成、存留了一大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人民军队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打造“革命文物径”,对研究人民军队历史、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在越秀区东山街道、大塘街道、光塔街道、珠光街道、北京街道等区域汇聚了一大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公社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中山纪念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会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含东园门楼)、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我局于2015年组织编制了《广州市抗战史迹保护与利用纲要》和《广州市抗战史迹田野调研报告》。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广州近现代革命史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课题》工作。充分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打造革命文物径,对于弘扬爱国主义、发掘广州革命历史底蕴具有深刻意义,但是,应当注意须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对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活化利用。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革命文物径的建设工作。

  三、关于打造民国风情文物径的建议

  广州,在鸦片战争之前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相比于其他城市更早于与世界接触。近代以来,传统民风民情与西方外来思潮在此碰撞,经历了百年沧桑,见证了无数英雄故事与历史风情。从一德路到海关,存留了一大批极具民国风情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广州圣心大教堂,坐落于一德路上,历时25年始建成,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大教堂,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于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粤海关旧址,位于十三行社区沿江西路上。粤海关设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原关址在五仙门内,1860年粤海关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现址是1914年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依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建设而成。粤海关旧址于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这些极具民国风情特色的文物景点与周边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并活化利用,打造民国风情文物径,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四、关于打造状元坊粤剧文物径的建议

  粤剧是我国第二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品种,也是广州本土艺术文化,源自南戏,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粤剧艺术得到健康的发展。剧目创作多姿多采,粤剧渐而成为广东地方戏剧中拥有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我市一直致力于宣传保护、弘扬传承粤剧艺术。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纳各方粤剧艺术爱好者及慕名而来的游客,目前已接待参观人数近10万人次、接待团体参观近300场次;注重与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共同建设项目,如举办“游园惊艳”粤剧主题活动,让粤剧名家带领粤剧爱好者参观“百伶图”,绘制粤剧面谱,现场创作传统粤剧人物造型;在荔湾区少年宫和三元坊小学、西关培正小学、詹天佑小学、广州市南海中学等学校设立少儿粤剧培训基地,开展粤剧艺术培训;与广东舞蹈戏剧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培养粤剧苗子。打造粤剧文物径,有利于弘扬粤剧文化,更有利于粤剧文化的存续与传播。下一步,我局将在全区乃至全市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粤剧文化,面向公众开展系统的粤剧艺术培训、讲座等活动,普及粤剧知识,培养粤剧苗子,促进公众粤剧艺术鉴赏力和技艺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加强与专业院校、研究机构、名人、名师、名家的合作,通过研讨、交流、技能展示、读书会等形式,打造粤剧技艺交流、研究的平台,发展粤剧艺术文化,积极推进粤剧文物径的建设工作。

  五、关于打造商业街文物径和传统制造业老字号文物径的建议

  我市重视商旅文融合,近期按照市领导的指示,商务、旅游、文化等部门共同起草《关于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谋划建设8个文商旅融合功能区。如充分发挥现有的荔枝湾涌、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永庆片区微改造等项目作用,加快宣传和推广西关旅游文化。加快非遗展示馆、泮塘七园五馆、泮塘五约微改造、恩宁路微改造等项目建设,盘活西关特有元素,丰富体验区的业态模式。探索连结上下九骑楼商业街、十三行创意集市、清平养生坊、沙面、西来初地等文化景观节点,形成有西关风情的慢行系统等。此外,我市积极推进老字号发展。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老字号的理念,通过多年努力,委托老字号协会组织对广州老字号企业评定授牌,设计并注册“广州老字号”标识,支持引导广州老字号、广州手信企业在荔湾区美食园、越秀区“广州老字号一条街”(北京路北段)聚集发展。推进广州老字号一条街项目建设,北京路北段已有 20 家老字号企业进驻,北京路商圈汇聚47 家老字号企业。

  “文物径”建设可以成为广州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具特色和内涵“文物径”建设。一是加大对文物径规划和建设指导力度,做好规划策划和具体设计,考虑旅游线路和沿途标识系统建设。二是示范带动,与相关部门共同总结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文物径经验,研究推进专题和区域文物径建设问题。三是将文物径与其他旅游产品有效整合。在专题文物径建成后,可进一步与其他旅游产品整合,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线路,并纳入广州旅游宣传范畴,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使文物径成为认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有效途径。

  专此函达。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