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172194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07-11 10:23 来源:本网

尊敬的朱锦英等代表:

  你们在广州市人大第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信息建设及其大数据开发利用的建议》(第20172194号)收悉。经研究,现将我们办理的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进广州市文化遗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

  2013年,我市开展文化遗产普查,积极开展广州市文化遗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平台主要包括野外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子系统、公众服务子系统、运维管理子系统等五个部分。

  文化遗产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文物信息管理与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两大部分,文物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为市文广新局及其下属单位日常管理提供服务,包括广州市市域范围内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国有可移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及多样化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子系统主要为市国规委及其下属单位相关部门日常管理提供服务,包括广州市市域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及多样化展示。主要功能包括二三维可视化、遗产信息编辑、遗产信息展示、交换预警、档案管理、打印输出等功能。此外,公众服务子系统主要面向广大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载体,基于互联网地图,有选择性的将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对公众进行发布,使公众能详细地了解我市文化遗产现状和文保工作现状,可以下载App到android和ios系统的手机中,促进了行政透明度,实现了政务公开。公众服务子系统主要提供了包括地图浏览、基础查询、专题查询、专题分布、工程信息查询,工程信息统计分析等。提供文化遗产二维码扫描、查询功能。

  通过建设文化遗产信息平台,构建全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一张图”管理模式,满足文广及规划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通过标准接口共享给市属单位,提高了办案效率、节约了行政资源。同时接入市国规委等部门审批信息,建立实时预警机制,当审批信息与文化遗产“三线”冲突,系统自动诊断冲突级别并发送预警信息,将形成我市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在文物保护方面,实现项目“规划--审批--施工建设”全过程的预警监控,杜绝文物受到拆除、损害事件发生;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实现“点--线--面”的总体保护,提高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水平。目前,该平台已基本建成,进入后期数据加工和深度开发阶段。

  二、启动广州市文物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

  2014年,经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同意,我局开展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工作。通过文物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文博业务管理网上办公,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行政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为文物的查询、保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方便,也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使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文物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文物、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扩大延伸了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认同感。

  目前,我局正与市国规委相关部门协调电子地图共享问题,积极推进文物信息数据库建设。

  三、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记录

  我市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要求,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一)不断完善基础档案。结合我市非遗网站的改版,对非遗数据库进行升级完善,制定《非遗资料管理办法》。非遗专项收集整理工作逐步推进,如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收集广东音乐图片3709张、音像资料324份、乐谱3000多份;海珠区收集岭南古琴实物资料40册,包括清代古琴琴谱《悟雪山房琴谱》和清代“畅和”古琴一把。

  (二)开展数字化保存工作。粤剧、岭南古琴艺术被列入国家非遗数字化试点项目名单,岭南古琴艺术还应邀在全国非遗数字化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上介绍经验。我市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记录工作领先全国,2013年以来组织抢救记录了我市所有国家级传承人的珍贵音像史料,目前正在组织拍摄省级传承人的口述历史。

  (三)组织出版非遗专著。我市编纂出版了全国首部非遗志书《广州市非遗志》,组织编写了《广绣教程》、《广州市非遗名录图典》等著作,发布了全国首部地市蓝皮书《广州非遗蓝皮书》。各区编印出版了大量非遗读物,如越秀区《千年花事》、天河区《天河民俗》漫画册、番禺区《番禺文化遗产研究》和《番禺历史文化通识读本》、南沙区《涛声神韵:南沙与妈祖》、黄埔区《南海神庙话古今》等。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进行资料整理和出版,如致美斋酱园有限公司出版《美味求真》、《天顶头抽标准手册》,粤剧传承人倪惠英整理了《花笺记》,古琴传承人区君虹出版发行了古琴名曲《山之梦》。

  四、加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

  目前市属各博物馆均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打造“指尖上的博物馆”,通过现代化无线网络手段传播展览、展品、教育讲座等信息,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广州市属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存储项目,已经完成了广州市公共博物馆馆藏文物一、二、三级文物数据的录入,目前数据库内存储系统文物数据量达到10.2T,数据库内馆藏文物文物数据记录为100多万条,该项目初步实现了对全市文物数据进行集中式储存和备份,为广州市的馆藏文物数据提供一个安全的容灾备份空间。待二期工程完成后数据库内的文物数据可供各博物馆单位在网上在线查询,通过先进的信息整合技术实现博物馆间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资源的信息交换,并通过多维授权体系实现馆藏文物综合信息的安全共享。

  我局建立广州市公共博物馆网络展示平台,该平台依托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博物馆间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资源的信息交换实现馆藏文物综合信息的安全共享。该平台完全建成后,将整合博物馆资源用数字化技术技术展示,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等信息,以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

  广州博物馆的“《广州历史―五千年文明史》360度全景虚拟博物馆”项目已经市科信局审批,目前已建设完毕,正在修改完善中。该项目将进一步推进优秀岭南文化资源数字化,强化岭南文化传播和提升对社会的教育宣传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需求。

  五、推进历史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其他举措

  (一)围绕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历史文化信息化综合建设

  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州图书馆重视对现有地方文献资源的综合发掘、保护、整理和开发,并紧贴信息数字化趋势开展工作。现阶段将继续做好《广州大典》相关编纂工作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维护工作,同时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已研建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推进历史文化信息化综合建设。

  1.《广州大典》的编纂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使用情况

  《广州大典》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收录4064种文献,编成520册。收录底本来自国内55家、国外14家藏书单位以及6位私人藏书家,其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791种、中山大学图书馆352种。珍本善本等稀见文献众多,共收录稿钞本462种,清乾隆以前刻本357种。

  2005年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牵头组织开展《广州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2008年底,完成《丛部》出版,分为13辑83册。2009年,进入《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部·自著丛书》的出版周期。2014年底,基本完成《广州大典》全部书稿审定。2015年4月30日,《广州大典》历经十年坚守,编纂完成一期520册的出版。

  《广州大典》网络服务平台服务《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同时也作为研究基地的工作平台,为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利用《广州大典》、及时了解《广州大典》编研动态和研究成果创造条件,促进《广州大典》编纂成果的展示与传播。该平台开设大典介绍、动态资讯、《广州大典》数据库、《广州大典通讯》电子杂志、大典研究、媒体聚焦、大典论坛七个栏目。其中《广州大典》数据库是基于《广州大典》编纂成果的数字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的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提供题名、著者、版本、分类、全文等检索途径,方便公众远程浏览和利用《广州大典》。该数据库旨在展示和传播《广州大典》编纂成果,向公众提供广州历史文献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实现广州历史文献资源的长久保存与合理利用。2016年5-12月,该平台已向学者提供了4449种次古籍资源的浏览,资源平均利用率达到139%,效果良好。大典数据库正逐步成为学界研究、利用《广州大典》的重要平台。

  2. 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及使用情况

  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主要包括广东历史文献书目数据库、广州人文数字图书馆、广州人物数据库视频点播资源库。广东历史文献书目数据库主要配合2006年开始的广东文献普查工作,同时全面服务于《广州大典》编纂和广东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传播等工作,在此数据库基础上,可随时形成各辑最新书目及与书目有关的详细信息。在规划上参照《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中的分类目录建立分类体系,同时设置目录树实现类目聚类功能,《广州大典》各部类相关文献情况一目了然。设置题名、责任者、分类、关键词、出版、丛书名、入编信息七个检索入口,支持模糊检索、组合检索和以整条书目记录为对象的全字段检索,能实现准确、全面、快捷的检索。其中,“入编信息”检索点专门用于查询文献的入编信息,据此可快捷、准确地获得入编《广州大典》的文献情况。截至2017年3月,广东历史文献书目数据库已收录信息13716条,同步建立的广东历史文献著者信息库收录著者9029 位,利用DIPS数据加工平台进行管理,共有容量76.5MB。

  广州人文数字图书馆是全面囊括广州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并突出广州特色的数据库资源。数据库通过栏目规划合理组织CNKI全库中有关于广州地方特色的资源,根据广州地域、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习俗等特点设置城市情况、城市名片、历史人文等一级栏目,并在一级栏目基础上划分多级栏目。将自有资源按总库元数据需求进行标准化,整合到机构馆中进行统一管理,提供统一检索、主题分析统计功能、电子文献的全文下载等服务。该库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源索引,以全面反映资源情况。全文数量50多万篇,数据库总容量为4TB。

  广州人物数据库集文字、图片、音像为一体,内容全面、客观、权威,检索方便、快捷、准确。该库收录古往今来在广州活动过,并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资料范围为在书刊、网络等各种载体上正式出版或发表的人物资料。该库采用专门的TRS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由人物库、著作评述库、图片库、多媒体资料库和自建主题词表等部分构成,全面地、有层次地集中和揭示广州人物信息,满足阅读、专项检索和学术研究等不同层面的需要。该库中涉及的地方文献中有116种,已实现文本格式的全文数字化,并能实现全文检索,具备检索链接功能。截至2017年3月,已收录5000多个人物的全文资料,总容量0.11G,能满足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需要。

  (二)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历史文化信息化专项建设

  在进行历史文化信息化综合建设的同时,广州图书馆结合自身特色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历史文化信息化专项建设,包括家谱数字化项目、广州老照片数字化复制引进项目等。

  1.家谱数字化项目进展情况

  2016年广州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签订《数字图像制作和分享协议》,着手开展馆藏家谱的数字化加工工作。广州图书馆馆藏家谱数字化主要针对目前馆藏的近2万册家谱,其中包括古籍家谱及现代线装家谱及现代平装家谱,拍摄工作到2017年4月9日为止已数字化4204册,449451拍。馆藏家谱数字化对该馆下一步的家谱电子数据库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2.广州老照片数字化复制引进情况

  2014年,广州图书馆从新西兰达尼丁市长老会研究中心先行引进与广州相关的照片2000多张,该中心还保存有相当数量的手稿、信件、报告、地契、电影胶片等,主要为晚清至20世纪50年代的文献资料,中心明确表示非常愿意与广州图书馆进行合作。这次引进为后续争取引进全部中国及广州相关文献奠定合作基础,积累相关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历史文化信息建设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相关工作。对你们提出的建立我市历史文化信息化建设及其大数据开发利用中心或基地一事,我们将协调相关部门酌情谋划;对出台支持我市历史文化信息化建设及其大数据开发利用行业发展的政策将同步考虑;针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一事,由于该项工作属于民间组织行为,待条件成熟后,我们将适时推动民间机构成立相应的基金会。

  衷心感谢你们对广州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专此答复。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