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 如何更进一步
发布时间:2022-09-14 14:27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为广州文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谋划蓝图,更为新时代广州文化高质量发展指引了方向,引起文化界的热烈反响,记者邀请专家学者、专业人士、企业代表畅谈思路,共谋发展。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杨克

  大湾区发展为诗歌创作提供新题材、新思想

  如今的广州,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岭南文化,生生不息;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活力。

  广州经济发达,这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低调、务实的城市性格也使这里有着非常适宜文艺作品产生的土壤。城市的发展不能仅用经济来衡量,还要看它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品位。目前,广州正立足特有的诗词文化底蕴,不断弘扬诗词文化,全力打造“诗词之都”,我对此十分期待。唐诗三百首开篇就是岭南诗人张九龄之作,岭南的诗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值得被不断挖掘。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探索互联相通的新路径,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日益密切。快速变化的现实生活,给诗歌创作提供了海量的新题材、新主题和新思想。我最近的创作也加入了大量的湾区元素,如诗作《听见花开》选取了大湾区各城市市花作为意象,生动展示了大湾区11个城市百花齐放、“潮起正扬帆”的多彩面貌;而另一篇代表作《大湾区的天空》则从区域内的机场与航班密度这一独特角度,形象地展示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画卷。

  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诗词之都”,广州的文艺工作者既要关注世界里的广州,也要观察广州里的世界,以文润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文化竞争力。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易西兵

  用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丰富广州历史内涵

  城市考古是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作为广州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的主力军,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岭南文化文明探源、海丝文化研究方面责无旁贷,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

  我们以“保护广州文化遗产、传承羊城历史记忆、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专业使命,以“广州文化遗产的抢救者、保护者、研究者、传播者和传承者”为角色定位。这几年,我们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制度,积极开展考古工作,牢记“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使命担当,加强考古研究和阐释。

  一系列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历史信度显著增强,历史内涵愈加丰富,历史图景越发鲜活,文化底蕴更加厚重。我们牢固树立文物保护理念,加强对重要考古遗产的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讲好广州故事,用考古成果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素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砥砺前行,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帮助公众读懂广州,以生动的历史文化故事引导公众热爱广州,用更加出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成绩奉献广州,助力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岭南文化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广州博物馆馆长 吴凌云

  努力实现博物馆均衡化布局、特色化建设

  广州提出“博物馆之城”的定位,首先希望进一步加快广州博物馆新馆的推进工作,包括立项、奠基等。

  第二建议更加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各区博物馆的均衡化布局,目前广州的博物馆主要还是集中在越秀、天河等区域,南沙、花都等区就比较单薄。

  三是应当重视博物馆的同质化问题,现在广州的博物馆历史文化类的比较多,其他有特色的馆少,应当大力加强行业博物馆,以及“类博物馆”等的建设,“很多行业,比如眼镜、洗衣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相关单位又暂时达不到咱们现在标准博物馆建设的条件,那是不是就可以考虑走‘类博物馆’的路子?”

  第四,博物馆还是要大力创新,更好地让文物说话,让遗址说话,让文物活起来。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 陈深贵

  “图书馆+”工程探索文、商、旅、体多业态融合

  从2012年广州市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立法,到今年“图书馆之城”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成型,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从立法层面的制度保障到政府支持,从图书馆专业人员努力耕耘到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都展示了扎实的成果。

  广州图书馆自2014年起连续7年基本服务指标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一,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自2016年起连续5年基本服务指标位居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第一,均创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的新纪录,业界影响力持续增强。

  过往的成就固然让人欣慰,但更好更广更细更深地服务于大众,才是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永远不变的初心。接下来,广州图书馆将持续完善城乡一体服务网络,推动基层馆提质增效,既关注标志性大馆建设,又聚力基层补短板,实施效能倍增、资源激活、强优扶弱等三大计划,推进实现设施布局更加优化、服务效能更加突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还要强化社会多元参与,实施“图书馆+”工程,探索文、商、旅、体多业态融合的文化服务新模式,在都市商圈、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特色街区、滨江岸线、交通枢纽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公共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创意设计等复合型功能,充满设计感和美学品位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实现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转型。

  我们所有的努力,目的是让广大民众充分受惠,切实享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成果。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 何鹰

  建设生产型剧院 产出高质量文艺精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繁荣文艺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为综合性艺术表演场馆,广州大剧院不仅能够引进和上演海内外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也积极开展原创舞台艺术创作,不断向广州市民供给高质量的高雅艺术产品。

  近些年来,广州大剧院以建设生产型剧院为目标,生产制作了抗疫题材话剧《呼吸》,将当代作家王蒙同名小说《活动变人形》改编为舞台剧,制作了弘扬“燃灯校长”张桂梅光荣事迹的原创舞剧《待到山花烂漫时》,联合星海音乐学院打造了原创歌剧《星海星海》,尝试将以岭南醒狮文化为主题的热门电影《醒狮少年》改编为音乐剧。其中,话剧《呼吸》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抗疫题材重点舞台作品创作”名单;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在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上摘得“最佳年度剧目”“最佳投资人”“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并正在参评第十七届“文华导演奖”。

  从城市历史中提取素材,从现代花城中寻找故事,广州大剧院“上下求索”,前后传承,用高质量的文艺精品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用一方舞台绽放新时代广州老城市新活力。

  广州雕塑院院长 许鸿飞

  用雕塑语言传递广州文化魅力

  一座雕塑凝固一个城市的记忆。如果将城市比作一本书,城市公共艺术就如同精美的插图,为书籍增添气质与精神。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会成为一座城市、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公共空间都需要有主题、有特色、生活化、艺术化的雕塑作品,去讲述广州故事,展现大湾区的人文气质。我想,这样的艺术作品民众能从中享受艺术熏陶,同时感受到幸福和欢乐。

  我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艺术家要真正将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为人民服务,走进人民群众当中,让作品被人民群众触摸、欣赏、感受。对公共艺术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公共艺术是给人们带去幸福与欢乐的,它要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就必须让更多民众去接触它、拥抱它。尤其是当我看到观众与我的雕塑作品互动、拍照的那一个个瞬间,感动和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才能使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向世界讲好广州故事,艺术家不能缺席。要大力培养原创型艺术家,打造广州的一张张艺术名片,鼓励他们创作具有新时代标志性的艺术作品,让艺术创作成为传递广州新形象的强有力载体。当这些记录了历史、讴歌了时代的艺术作品作为文化艺术的桥梁走出国门,将极大地展示广州文化艺术发展的包容性和进步性,更精彩地讲好广州故事。

  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 花利红

  广州粤剧院新址落成 粤剧进一步绽放异彩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今年底,位于珠江新城的广州粤剧院新址将正式落成。广州粤剧院新址(内含1200座红线女大剧院、500座红豆厅及排演办公等相关配套设施)将打造成为振兴粤剧的发展基地、全国戏剧文化交流中心及世界粤剧文化中心。广州粤剧院将秉持“改革、传承、创新、发展”发展方针,承担起传承和振兴粤剧艺术的重任,与红线女艺术中心功能联通互补、实现观演、展览、交流资源的配置共享,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剧院演出、粤剧文化体验交流的粤港澳大湾区粤剧艺术殿堂,让粤剧艺术在岭南最繁华之处进一步绽放异彩。

  广州粤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守正创新,近年来创作成果丰硕。大型粤剧《花笺记》《初心》《梁启超》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今年,我们还将推出《文成公主》《郑成功》《隆平稻香园》等大型剧目。粤剧电影《睿王与庄妃》《范蠡献西施》已完成后期制作,年底还将拍摄新的粤剧电影《黄飞虎反五关》《刁蛮公主戆驸马》。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广州粤剧院近年还承办了“第八届羊城粤剧节”“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等大型活动,进一步促进广州文旅市场的振兴和复苏。

  在广州粤剧院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将紧紧围绕繁荣粤剧和促进广州文艺提质发展,进一步完善粤剧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努力打造以“精品创作、人才培育、经典传承、创新发展、场馆建设、重大活动、粤韵惠民、市场培育”为主要内容的振兴粤剧八大工程。

  广州歌舞剧院院长 史前进

  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精品力作

  广州作为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长期以来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滋养,为艺术实践工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广州歌舞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固树立“剧目立团、人才建团、市场兴团”的发展理念,围绕岭南特点、广州特色的创作思路,打造舞剧《醒·狮》《龙·舟》等一批精品力作,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践行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艺术实践,讲好广州故事、中国故事。

  未来,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同时开展丰富的惠民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新时代广州市文化繁荣发展增光添彩。

  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古志斌

  延伸“动漫+”边界 开拓动漫和文旅新业态

  广州动漫产业得风气之先,始终走在国内前沿,孕育出中国动漫的多个“第一”。从广州诞生的“猪猪侠”,迄今已经17年。凭借萌趣又勇敢的形象受到小观众的喜爱,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IP。

  今年,由咏声动漫出品的《猪猪侠大电影·恐龙日记》和《百变校巴之超学先锋1》双双入选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令“咏声人”备受鼓舞。

  广州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为广州文化企业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咏声动漫将继续依托原创IP开发及运营能力、数字动画产线、强大的技术团队,不断探索“动漫+”的延伸边界,加快开拓动漫和文旅新业态,创造更多优质的数字文化内容和娱乐产品,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助力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