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3-08-17 16:16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2022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扎实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大会部署要求,扎实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培育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努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一)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狠抓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多方式、多渠道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结合实际深入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扎实推进党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一支部一品牌”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党员下沉社区支援疫情防控工作,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接受巡察和审计,对巡察组、审计组反馈指出的问题全面认领、照单全收,扎实推进整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扎实成效。

  (二)众志成城战疫情,夺取文旅领域抗疫全面胜利。全面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直面新冠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众志成城、持续作战,积极参与处置重大疫情,及时处置文旅场所涉疫事件,组织专机、专列成功转运滞留外省的旅客返穗,有效防范疫情通过文旅行业传播。在疫情最吃劲阶段,临危受命,精锐尽出,以最短的时间筹集留观客房、床位,有力缓解了解隔人员安置难题。全力驰援方舱专班,保障方舱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住宿,圆满完成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任务。

  (三)赓续历史文脉,推动城市文化焕发时代魅力。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实施革命文物精细化管理,举办红色思政大讲堂,推出“读懂红色广州”旅游路线,其中“红色广州 革命之城”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修订出台规章制度近80项,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精细化、全覆盖的法规制度体系。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完善市区两级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推动各区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文物安全巡查机制,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要素保护体系。推动文物保护提档升级,重启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倒排工期、强力推进。推动南石头监狱遗址实施原址保护,推动陂头岭遗址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考古节目《金兰寺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在中央台播出。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出台《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2项,新增认定市级非遗项目48项,建成北京路非遗街区,建设广州非遗展览中心,推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百集工程”,广州非遗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加强精品创作,推动广州文艺更加出新出彩。话剧《大道》等4部作品荣获文艺创作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和“群星奖”,充分展现了广州文艺创作的精湛水平和巨大影响力。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立广州文化发展集团,运行管理逐步走向正规。积极解决文艺院团历史遗留问题,让院团轻装上阵,激发院团发展活力。加强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建设艺术名家工作室,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努力推进国际演艺中心建设,组织赴西安、长沙等地广泛开展调研,举办广州艺术季等活动,加强文艺交流,培育壮大演艺市场,提升市民艺术欣赏品质。

  (五)强化需求导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质。文化设施建设迎来“丰收季”,广州文化馆、粤剧院新馆已完成建设和搬迁,即将向市民群众精彩“亮相”,广州美术馆新馆建设接近尾声,这三个馆的建成将打造国际一流国内标杆的综合性文化馆、多功能国家重点美术馆、粤剧振兴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极大地带动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打造一批多功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全民阅读和艺术普及更贴近百姓生活,3个案例入选全省首批“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举办“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名家周末大舞台等惠民演出,推进公共文化云平台和文旅融合平台升级改造,加大在线文化产品供给,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稳步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党的二十大直播转播任务,启动“智慧视听”云产业园区建设调研工作,构建全国第一个“电视栏目+短视频+纪录片”超高清科普内容矩阵,4K/8K影视制作能力和居民4K机顶盒普及率保持全国领先,14部作品获省广播影视奖。加快推进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园区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六)坚持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南沙方案》落实,举办“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做大做强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广州合作中心),支持南沙建设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动漫游戏、文化装备等产业居全国前列。长隆和广州塔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参展国家和影片数量创历史纪录。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支持国家华南植物园建设,推动广州塔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新增一批全国和省级文化旅游重点村、特色村和精品旅游线路等,参加全省星级饭店技能大赛囊括全部桂冠。努力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名片,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对口支持帮扶,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城市文化旅游形象,让广州故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七)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便利满意度。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头号工程”,千方百计帮助文化旅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走出发展困境。全面推行政策兑现“一门式”办理。编制公布政策兑现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持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实现各类依申请事项可网办率、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事项网上可预约率、一窗受理均达100%,实现跨域办、就近办、自助办、行政许可事项四级办事深度均达100%。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和电子证照应用。实现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专网打通和数据共享。

  (八)强化底线思维,营造安全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获优秀等次。全力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出台《广州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办法》。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建设文旅安全管理一张图系统,建设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国家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试点,出台文旅信用主体规范标准,扎实做好综治维稳、扫黑除恶、信访、反恐等工作,为文化旅游发展营造了安全有序的环境。

  二、2023年工作安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宣传、文化、旅游、广电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紧围绕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八大工程”,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力传承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持续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推进高质量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市文化广电旅游系统结出丰硕成果。

  (一)加强党对文化广电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根据省委、市委要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走深走实。

  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紧扣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压紧压实政治责任,落实主体责任清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格执行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积极创建“四强”党支部和模范机关,组织参加首届“金穗杯”工作创新大赛,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创新组织纪律教育月活动,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持续推进巡察、审计整改,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纪检队伍教育整顿。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是守好意识形态“南大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工作机制。加强文化广电旅游阵地建设管理,加强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严把各类报告研讨、演出活动审批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

  (二)持续擦亮广州红色文化品牌

  一是高标准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保护好、利用好中共三大会址、广州农讲所、广州起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推进革命文物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加快《广州市革命遗存保护办法》立法,加强革命文物数字化建设。加强重点红色场馆内容建设,做好春园产权回收,配合做好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展陈提升,有序推进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州红色文化的显示度。

  二是高质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宣传教育,加强革命遗址活化利用,推动红色文化“上网进云”,让更多人接受红色教育,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举办中共三大百年系列活动,策划推出十大精品展陈,组织“红色文化展演季”、“广州红 正青春”——2023年广州“革命文物的前世与新生”系列活动,打造读懂红色广州精品旅游线路,生动讲好党在广州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三是高水平推动红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阐释广州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革命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工作,用好中共三大研究中心等机构力量,不断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让广州的红色文化传播更广泛、焕发新活力。

  (三)大力传承弘扬优秀岭南文化

  一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修订《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文物活化利用办法(试行)》《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监管。推进金兰寺、狮象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推动南石头监狱遗址、陂头岭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和展示。加强考古研究阐释,编修《广州文物志》。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谋划打造新时代文化旅游集聚片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二是高水平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区。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传承发扬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画派、“三雕一彩一绣”等文化精粹,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优做强非遗品牌大会,努力打造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国字号重要平台。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布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第七届青少年醒狮表演赛,推动广州非遗聚集区和工作站建设,探索“非遗+”跨界融合,让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三是推进海丝申遗和传统中轴线申遗。实施新一轮海丝申遗三年行动计划,扩大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推动马六甲、井里汶等海外城市加入申遗城市联盟,会同香港、澳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遗产保护合作。深化海丝主题研究,推进海丝虚拟博物馆建设,举办联盟讲解员大赛活动。加强海丝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赴海外开展“丝路花语”文旅推介。推进广州传统中轴线申遗,开展广州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策略研究。

  (四)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规定》立法,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落实《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广州市博物馆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持续提升“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水平。推进落实《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试行)》,加快制定《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暂名),为社会化运营提供政策支撑。出台《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建设工作指引》,鼓励和规范“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建设。深化“馆校合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搭建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开放、全链条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制定《广州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三年计划(2023—2025)》,推进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数字化建设。加快广州智慧文旅工程建设,建好用好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动广州文旅融合平台应用,推进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剧院和乡村数字文化综合服务体验馆(空间)建设。依托“广州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平台,推进“图书馆之城”向“智慧图书馆之城”和“阅读之城”转变,逐步推动区级图书馆数字化场景设置及应用。

  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文化进万家”“名家周末大舞台”“向美而行”千场惠民文化活动,做大“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力争全年市区各级开展文化旅游活动超万场,做到每周有表演、月月有活动、各区有特色,让市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高品质、更有温度的精神文化生活。扶持黄埔“波罗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等“一区一品牌”民俗节庆活动。持续深化“繁星行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推动成立公共文化设施联盟、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全民阅读联盟,激发民间群众文化力量,提升服务效能。实施“群星工程”,发展壮大群文团队队伍,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四是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品质化、景点化、地标化”标准,精心组织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新馆、广州粤剧院新馆开馆运营。统筹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等新一轮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做好广州国家版本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文化新地标建设和运营,不断优化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布局。

  (五)深入实施文化艺术攀峰行动

  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根植广州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加强现实主义、爱国主义、重大革命历史、大湾区等重大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广州特色、岭南风韵的扛鼎之作。打磨提升芭蕾舞剧《旗帜》、杂技剧《化·蝶》《天鹅》、粤剧《文成公主》《焚香记》等文艺精品,创排话剧《钢铁战士》、芭蕾舞剧《白蛇传》、音乐剧《生命线》《雄狮少年》、粤剧《隆平稻香园》等舞台剧目。

  二是推进国际演艺中心建设。办好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州演艺交易会、广州艺术季等大型活动,打造高品质艺术节会。优化剧场建设,发展专业化、特色化小剧场,拓展演艺空间,让更多的文艺人才有场地排练、有舞台表演、有机会出彩。依托广州大剧院、红线女大剧院、广州市文化馆等演出场所,用好用活大湾区艺术中心、星海音乐厅、友谊剧院等一流剧场资源,吸引国内外精品剧目来穗展演,将广州打造成为顶级剧目展演的摇篮、演艺人才发展的殿堂、人们追求高端艺术的向往之地。

  三是创新文艺展演和传播方式。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演绎行业、舞台艺术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建设“剧场+互联网”线上创演平台,推出“云演艺”“云视听”“云展览”,打造数字化沉浸演出场景,让观众足不出户享受沉浸式体验。利用5G+4K/8K等新技术,拓宽文艺传播渠道,扩大文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是培育高水平文艺人才队伍。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培育文化艺术人才的若干措施》,实施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青年画家培育“青苗计划”、人才培育“英才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培育文艺人才。推进艺术名家工作室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艺术名家,加强文艺交流合作,吸聚更多立场坚定、造诣深厚、影响广泛的文艺名家、领军人才,推动广州文艺家的名号更加响亮、品牌更加靓丽。

  (六)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

  一是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重大项目稳增长促消费的带动作用,统筹市、区资源,打造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通过抓典型、抓示范,引领和带动整个文旅产业发展壮大。突出抓好重点项目落地,推动资源积聚、人才汇聚,构建国际一流、国内标杆、湾区核心的文化旅游矩阵。

  二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制定全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数字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5G+超高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普及应用,发展文化旅游服务数字化新模式。创新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机制,推出更多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创产品。

  三是实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质增效工程。创新探索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深化“百园提质计划”,推动100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部实现“五个一”:一个园区运营机构、一个专业服务团队、一套完整管理制度、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套产业统计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支持黄埔区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国家和省级园区,形成梯次配套、各具特色的园区体系,打造吸聚产业的梧桐树、引力场,让园区更大、企业更多、产业更强。

  四是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平台。精心组织2023广州文交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交易盛会。办好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漫画节、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不断提高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支持以动漫、游戏、文化装备为重点的企业出海,用好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贸易平台,让更多的文化旅游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大对文旅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文旅企业集团。支持广州文化发展集团做大做强,打造成全国领先的大型文旅投资运营集团。

  (七)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印发实施《广州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分工方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积极创建一批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特色旅游品牌。持续推动广州塔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从化区整合温泉、森林、乡村等优势资源,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是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推动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开发一批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推出更多“读懂广州”文化旅游系列精品线路,推动自驾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提质升级。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推进旅游“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智慧旅游场景应用落地见效。

  三是提升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持续推出季节性、特色化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印发实施《关于促进广州市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吸引多元投资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民宿建设。鼓励农户和返乡人员开发利用自有房屋自主经营乡村民宿,推动星级民宿评定,组织民宿业务培训,提升民宿规范化管理、品质化服务、科学化发展水平。

  四是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和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承办2023年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暨“春暖花开 我要旅游”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广东主会场活动。策划推出广州“五一”文旅消费系列措施,办好“广州欢迎您”“花城阳光温暖生活季”“广州旅游超级目的地”系列活动,拓展多元文旅消费模式,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加大对旅行社“引客来穗”奖励扶持力度,做大来穗旅游市场,努力实现全年旅游接待超2亿人次。

  (八)加快推动智慧广电高质量发展

  一是守牢思想舆论主阵地。加强“头条”“首页首屏”“首屏首推”建设。发挥阵地优势,紧扣重大主题,把握重要节点,加强正面宣传,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严格落实广播电视三审、重播重审、重点时段重点节目审查等制度,加强监听监看,做好重要时间节点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

  二是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推进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产业园区建设。配合举办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加大超高清频道建设投入,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全面实现超高清升级,打造数字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

  三是加强智慧视听云产业园建设。搭建集行政审批、内容创作、集成、分发、播放、版权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管理协作云平台,推出一批直播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头部直播专业人才,打造一批行业直播产业集群,策划一批直播品牌活动,着力打造白云区智慧视听云产业园直播创新经济基地,推动“直播+”模式在广州集聚发展。

  四是繁荣电视剧创作生产。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加强重大题材选题策划,打造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电视剧作品。制定电视剧创作专项发展扶持指南,扶持《我在湾区等你来》《同学们》等影视作品,推动湾区影视城等产业园区发展壮大,推进建立南沙影视基地等重点项目。

  五是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印发实施《广州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完成省、市、县(区)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和对接。开展智慧广电乡村振兴工程试点推广,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

  (九)深化拓展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推动人文湾区共建共享。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做大做强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广州合作中心),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艺术交流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合作项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市场监管一体化,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人才交流。

  二是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利用“广州文化周”“我们·广州”“广州国际友城艺术团”等平台,策划开展精品剧目巡演、非遗艺术展示、文物精品展览等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办好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国际品牌节展,做强“丝路花语”文化品牌,推动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等岭南文化精粹走出国门、输出海外。加强与对口帮扶协作地区的文旅交流合作,实现市场共建、宣传共推、人才共育、游客互送。

  三是打造文化旅游宣传品牌。发挥媒体优势资源和平台,发布文化旅游攻略,推出“春季踏青”“暑期乐游”“换冬计划”等旅游产品,开展“广州欢迎您”专业推介会、市集路演、文旅会展等文旅营销推广活动,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擦亮“购在广州”“玩在广州”“食在广州”城市名片,提升“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品牌。推进20个境外文旅推广中心运作,加强与国际社交媒体合作,传播广州文化旅游名片,提升广州的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十)全面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

  一是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聚焦节假日和重要时段,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督导检查,深入整治密闭半密闭场所、高层建筑、自建房、电动自行车、用电用气消防、三防、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等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信访、综治维稳、扫黑除恶、反恐防暴等工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为平安广州建设贡献力量。抓好保密档案工作,防止发生失泄密问题。

  二是强化市场综合治理。推进文旅行业质量强市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文旅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成果应用。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工作,强化节假日和重要节点执法保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旅游市场监管协作体,完善市区两级执法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能。组织召开2023年广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暨管理工作会议,加强执法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深入开展文娱、旅游、文物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大案件查办督办力度,让更多的人在广州住得舒心、购得放心、玩得开心。

  三是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为文化旅游企业纾困解难。依托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宪法日等节点,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加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做好合同、行政规范性文件及其他重要请示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加强行政许可事项管理,规范政务服务标准,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网办,落实“好差评”制度,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