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发布时间:2023-12-06 11:44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年,是广州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70周年、南越王墓发现发掘40周年、南汉二陵考古发掘20周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广州文物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11月28日-29日,“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124月日-考古学术研讨会.png


  本次会议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会议邀请全国各省、市文物局,高校及科研院所,省、市级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领导及专家学者70余人齐聚羊城,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共同交流新时代城市考古重要发现、考古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公众考古与考古成果传播等方面的成绩和经验,推动考古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让考古遗产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赋能城市现代化建设。

  会议开幕式于11月28日上午举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强禄院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李云飞院长致欢迎辞,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孙英民主任委员、中国文物报社柳士发社长出席会议并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近百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结束后,各省、市文博单位代表围绕新时代城市考古重要发现、考古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公众考古与考古成果传播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本次会议共有22场学术汇报。

  28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颜劲松主持学术汇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发掘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房振分享了济南地区新时代城市考古重要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刘青彬介绍了多元融合视域下双槐树遗址的探索研究与保护展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所所长、副研究馆员郑万泉分享了四川宋元山城考古新收获,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王征宇介绍了近十余年来杭州城市考古的主要收获,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李龙彬带来了“城市考古中名人故居发掘实践——以绍兴王阳明新建伯府为例”。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馆员张剑分享了“武昌城1800年——考古中的历史脉络”,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业务处负责人、研究馆员张勇介绍了新时代福州城市考古重要发现与收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介绍了书院街墓地考古发现与收获。

  28日下午,学术汇报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研究馆员郭俊峰主持。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汪伟分享了重庆市梁平区赤牛城遗址考古发现与认识;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馆员王庆光介绍了徐州地下城考古的实践与应用;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北部湾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谢广维分享了广西秦汉城址的考古发现及初步认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助理馆员黄一汀介绍了四川眉州城遗址考古发现及初步认识;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傅恩凤作泉州市舶司遗址考古发掘汇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刘未分享广州城市考古所见宋代贸易陶瓷的研究;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馆员丁大涛分享了“生态保遗——郑州市考古遗产保护展示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部分由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灶新主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吕良波副研究馆员、王斯宇馆员分享了“南越国木构水闸保护与利用”案例,韩炜师馆员介绍了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木构文物保存现状研究;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赵旭阳分享了咸阳战国秦墓金泡饰的源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馆员潘绍池就“新时代成都地区宋代画像石室墓的发现及相关问题”展开探讨;长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授卢川介绍了荆州古城墙营建及其技术的动态考察——以11号马面考古为中心;荆州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刘建业分享了荆州郢城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柳分享了“从局外到局内:对参与发掘的雇工的公众考古问题研究”。

  与会代表发言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岩石研究员作学术总结。首先,朱老师对城市考古工作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许,近十年来,古代都城以外的州、府、县治的考古成果十分鲜活,城市考古发现重要遗迹的保护、利用的成绩很是喜人,城市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内容也更为丰富。但是,城市考古是一项周期长、难度高的工作,朱老师与大家共勉新时代中国城市考古的未来之时,也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要不断推进城市考古的理论创新,尤其是考古研究方法论及工作方法的探索,在研究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关注城市的空间布局,类似于都城考古研究,以宏大的视角去分析州、府、县治的衙署空间、一般百姓生活空间等,更加关注那些容易被破坏的线性空间,譬如道路交通系统、排水系统、城市防卫系统等,这些研究更有助于我们复原古代城市的文化内涵。其二,要不断加强城市考古的数字化建设,正如国家文物局所强调的城市考古工作应在“一张图”上完成,这“一张图”的工作就是城市考古科学开展的基础和命脉,我们可以借助和运用遥感、高精度测量、三维建模、出土文物全信息提取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城市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其三,要不断增进城市考古的精细化管理,尤其是现场发掘过程中的遗物采集、后期整理工作,我们尽可能地做到全采集、全测量、全资料整理,通过统计得到的定量数据、定性结论,我们认为是科学的,而不是完全靠经验得来的。最后,朱老师殷切地期待,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只要不断探索,坚持创新,持续规范,中国新时代考古尤其是城市考古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将大有可为。

  11月29日,会议主办方组织与会代表进行学术考察,考察地点包括南汉二陵博物馆(康陵遗址区、博物馆区),广州市文化馆等。在康陵遗址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联手馆校合作单位——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共同为与会代表呈现“沉浸式艺术剧场——倾听·康陵”演出。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级的考古文博工作者,大家交流经验,共谋合作,为继续做好广州考古发掘保护、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工作注入新时代力量,不断提高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1204-合照.png

与会人员现场合影


  广州,古称“蕃禺”,地处中国三大水系之一的珠江入海口,南邻大海、北通中原,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中国民主革命重要策源地,也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南海郡尉任嚣筑番禺城,为南海郡治,是广州建城之始。公元226年,三国吴大帝孙权分交州置广州,“广州”自此得名,至今无改。

  广州是中国受现代考古学思想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1953年,配合城市建设,广州揭开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被列为全国“城市考古的重要据点”。70年来,广州考古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被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誉为“全国城市考古的一面旗帜”。南越国宫署遗址(1995)、南越国御苑遗迹(1997)、南汉二陵(2004)获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于2021年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州汉墓》《西汉南越王墓》在文物考古界和秦汉史研究领域影响深远。麦英豪先生被评为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


1204-麦英豪先生在南越王墓主棺室发掘(1983年).png

  麦英豪先生在南越王墓主棺室发掘(1983年)


1204-南越王墓发掘队全家福(1983年).png

  南越王墓发掘队全家福(1983年)


1204-麦英豪先生在南越国宫署石构水池遗址保护论证会上.png

  麦英豪先生在南越国宫署石构水池遗址保护论证会上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来,广州考古发现、抢救和保护了大量地下文物资源。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以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陂头岭遗址、南沙鹿颈遗址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距今6000-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历史时期考古成果精彩纷呈,尤其秦汉考古更是广州考古之重点,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南汉二陵及历代城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记录了广州自秦统一岭南建城以来2200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轨迹。海丝文化考古实证层出不穷,汉代波斯银盒、珠饰、玻璃器,北宋西村窑,南海神庙明清码头遗址等考古发现,和文物史迹、文献记载相印证,见证了广州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持续不断与海外地区交往交流的历史,实证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是广州开放开拓、多元包容城市特质的生动体现。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历史的信度显著增加,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1204-土地01.png

1204-土地02.png

1204-土地03.png

1204-土地04.png

1204-土地05.png

1204-土地06.png

1204-土地07.png

1204-土地08.png

  重要考古发现


1204-文物01.png1204-文物02.png1204-文物03.png1204-文物04.png1204-文物05.png1204-文物06.png1204-文物07.png

文物精品


  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70年来,文物保护法规制度、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1951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94年《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率先实施,2013年《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率先实行“考古前置”,2014年广州公布了第一批16片地下文物埋藏区,2015年广州施行《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程序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考古工作程序,并成立广州市文物局行使文物行政管理职能,2019年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加挂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和南汉二陵博物馆的牌子,进一步拓展了广州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空间。这些措施为广州城市考古与考古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和人才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部门和考古工作者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传播渠道,通过经典陈列、特色展览、考古工地研学、馆校合作、媒体宣传、文创产品开发等等形式,活化了广州厚重的历史场景,为公众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吸引更多人走近文化遗产,让文物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考古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推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赋能城市现代化建设。


1204-南汉二陵博物馆和康陵展区远景.png

南汉二陵博物馆和康陵展区远景


1204-特色展览“寻迹羊城——2022年广州考古新发现”.png

特色展览“寻迹羊城——2022年广州考古新发现”


1204-狮象遗址考古工地研学活动.png

狮象遗址考古工地研学活动


1204-“百变鸮小”文创产品.png

“百变鸮小”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