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展现广州非遗“双创”新态新貌!
发布时间:2023-06-20 11:24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布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新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人。至此,广州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67人,数量居全省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近年来,广州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提出的四个“出新出彩”为动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打响“四大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的总体部署,全面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广州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认定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进一步壮大广州非遗传承队伍,优化传承梯队,提升传承活力,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认定工作呈现四大特点

  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批传承人认定工作呈现出四大特点,集中反映了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呈现出的新态势与新面貌:

  一是申报和入选数量创新高。自广州市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以来,单批推荐申报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反映出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广泛认可,广州非遗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社会参与积极性大大增强。

  二是类别全、覆盖广。除全市11区均有入选外,本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非遗十大类别均有入选,体现出广州非遗综合发展、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三是年富力强、质量高。此次入选人员平均年龄约50岁,传承人队伍整体年龄梯次得到优化。更多的年轻人志愿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将持续增强非遗传承传播活力。同时,本批认定的一些传承人虽然年轻,但在业内已具有较大影响力,如粤剧传承人李嘉宜于今年5月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图片1.png

李嘉宜在指导学生练习粤剧手姿

  四是与国家重大战略更加密切。粤剧、龙舟、醒狮、武术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提到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本次认定中均得到进一步补充,强化了非遗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纽带作用。同时,新认定的竹编、鳌鱼舞、酱油酿造技艺等一批乡村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以非遗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凸显非遗一线创新实践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将古老传统与当代生活有机连接,是众多传承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很多人认识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潮,缘于他制作的龙头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惊艳亮相。这位1987年10月生于黄埔街下沙村的年轻人,从小在临近珠江主航道、河涌穿流村间的岭南水乡中长大,在榕树下、祠堂门口听长辈讲述有关龙舟的传说故事,端午时节与玩伴在岸上看众龙争先……渐渐地,他开始拿木匠父亲的工具来雕刻龙舟模型,进而沉醉其中。如今,张伟潮已经成为龙舟龙头、龙尾制作的带头人,是远近闻名的年轻的“老师傅”,以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和思考,为这门古老的手艺注入新魂。

图片2.png

张伟潮正在进行龙头制作粗雕工序

  从化区鳌头镇龙潭村的竹编传承人夏永洪出自一个竹编世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凭着家传的技艺与新时代理念的紧密结合,2007年,他在鳌头镇第三小学开设了竹编兴趣班、特色课程,自编竹编教材,成立“竹韵轩”竹编工艺室,带领孩子们走进竹编技艺的世界。在不断探索竹编产品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融合中,让竹编产品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美学。

图片3.png

夏永洪为学前教育青年教师培训竹编

  创新,是广州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不变的亮色。2021年9月,全国首间剪纸数字艺术馆——韩艳剪纸数字艺术馆正式上线。剪纸传承人韩艳结合3D显示技术和VR/AR(虚拟现实技术),将自己与海珠区少年宫学生们创作的剪纸作品放上“数字空间”,有效拓展了广州剪纸的传播维度,引来众多网友关注。广府婚礼习俗传承人卢燕武熟知古今中外的传统婚礼仪式,尤其是广府传统婚礼习俗。自1999年至今作为“大妗姐”主持了多场婚礼,她主持的婚礼摒弃了一些传统婚礼中的不当积习,并融入新的精神内涵和表达形式,使广府传统婚礼习俗更具时代生命力。此外,还通过与岭南印象园共建广府非遗婚俗主题生活馆,探索“婚俗+旅游”的文旅融合新路径。

图片4.png

韩艳在向徒弟传授剪纸技艺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树立品牌意识,利用产业化平台提升非遗产品的稳定性和标准化,是非遗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路径。广式腊味制作技艺传承人肖立平在23年的肉制品加工工作生涯中,不断改进生产技艺、培养核心人才、传播腊味知识,与广州酒家的领导和同事们一道,将腊味品项从年销量100吨、产值300万发展到年销量3000吨、产值超亿元的项目。

  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进入新阶段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州先后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部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非遗保护工作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市、区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和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建立。2023年初,位于风景如画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内的广州非遗展示馆对外开放,各区积极推进非遗馆建设,项目专题型非遗展馆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非遗展示体验设施体系逐渐成形。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的“五在”工程,更是全面地提高了非遗的能见度。   

  迄今,广州市已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6项(含扩展项目),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95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总量均居全省首位;现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74名。全市建成2条非遗街区、1家非遗工坊、21个非遗工作站、2个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还有1个非遗聚集区——珠江钢琴创梦园非遗聚集区也正在推进建设中,通过点、线、面结合打造聚集式发展路径。

  早在2016年广州推出的首部地市非遗蓝皮书《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中,就已经提出“重视活化利用”的广州方案。如今,非遗活化利用工程全面启动,与游戏公司联袂将非遗植入网络游戏,与地铁集团策划首条全国非遗示范线……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旅游、非遗+演艺、非遗+科技等“非遗+”新业态,大大推动了跨界融合发展。

  2022年,源于广州的非遗品牌大会升格为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大型非遗活动。2017年以来,举办的历届广州市青少年醒狮大赛都吸引了包括佛山、香港、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在内的百余支醒狮队伍参赛。这些品牌活动提升了广州非遗的展示规格,丰富了湾区人文精神内涵,搭建起高水平、高关注度的非遗交流与发展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丰富的高校资源,广州的非遗研究与实践处于全国前沿行列,如“抖音广州非遗馆”、非遗记录“百集工程”、“非遗购物节”等项目,正在线上线下不断扩大广州非遗影响力。

  下一步,广州将深化非遗聚集区建设,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培育更多“非遗+”业态。同时充分发挥非遗品牌大会导向作用,引导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发展。


  附件

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70人)

序号

姓名

性别

项目名称

申报区域或单位

一、民间文学(共2人)

1

龙智敏

素馨花传说

海珠区

2

黎桂彬

从化温泉传说

从化区

二、传统音乐(共2人)

3

李润兰

客家山歌

从化区

4

黄丽萍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

三、传统舞蹈(共3人)

5

龚桂冬

广东醒狮

黄埔区

6

江炳良

鳌鱼舞

番禺区

7

龚秉伟

龙舞(广府龙舞)

广州市龙狮协会

四、传统戏剧(共6人)

8

罗福林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9

黄小第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10

陈韵红

粤剧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11

陈镇江(艺名陈振江)

粤剧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12

李嘉宜

粤剧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13

肖婉婷

粤剧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

五、曲艺(共2人)

14

招沛深

相声(粤语相声)

越秀区

15

林玉婷(艺名林婷婷)

粤曲

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9人)

16

李家驹

熊氏易筋经

越秀区

17

何昭明

洪拳(黄飞鸿派)

海珠区

18

梁乃钊

蔡李佛拳

白云区

19

李翠环

南派花毽

荔湾区

20

霍礼谦

咏春拳(西关)

荔湾区

21

周振江

龙形拳(黄埔)

黄埔区

22

房胜棠

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花都区

23

黄健波

黄啸侠拳法

番禺区

24

陈  娟

太极拳

广东省武术协会

七、传统美术(共13人)

25

梁淑萍

广绣

海珠区

26

韩  艳

剪纸(海珠)

海珠区

27

叶福欢

广州玉雕

荔湾区

28

刘庆峰

广州玉雕

荔湾区

29

黄文水

象牙雕刻

荔湾区

30

麦珠妹

象牙雕刻

荔湾区

31

余日良

盆景技艺(岭南盆景艺术)

荔湾区

32

傅庆军

岭南押花艺术

天河区

33

夏永洪

竹编

从化区

34

何丹凤

剪纸(增城)

增城区

35

范毅强

灰塑

增城区

36

洪四海

篆刻

增城区

37

仇玉英

象牙雕刻

广州市大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八、传统技艺(共25人)

38

尹纪召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修复)

越秀区

39

魏广文

广钟制作技艺

越秀区

40

欧  健

广彩瓷烧制技艺

荔湾区

41

许珺茹

广彩瓷烧制技艺

荔湾区

42

梁俊威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白云区

43

张伟潮

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

黄埔区

44

陈韵诗

广彩瓷烧制技艺

番禺区

45

卢戈全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

番禺区

46

黄剑挺

上漖龙舟制作技艺

番禺区

47

邓灿华

广式肠粉制作技艺(越秀)

越秀区

48

戴文青

广式烧卖制作技艺

越秀区

49

薛文婷

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

海珠区

50

李玮熹

广式盆菜制作技艺

海珠区

51

冼伟文

广式白切鸡制作技艺

荔湾区

52

谢颖春

西关礼饼制作技艺

荔湾区

53

吴锦云

广式云吞面制作技艺

荔湾区

54

杨  颖

广式甜品制作工艺

荔湾区

55

颜思颖

广式老婆饼制作技艺

白云区

56

钟焕娣

嫁女饼(绫酥)制作技艺

黄埔区

57

郭英杰

疍家菜制作技艺

南沙区

58

刘庆堂

酱油酿造技艺(增城石滩豉油)

增城区

59

刘亮明

致美斋广式调味品制作技艺

广州市致美斋酱园有限公司

60

肖立平

广式腊味制作技艺

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

61

胡罗松

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2

麦展飞

粤菜烹饪技艺

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九、传统医药(共4人)

63

黄  伟

小柴胡制剂方法

海珠区

64

彭惠炫

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

番禺区

65

陈秀华

针灸(岭南陈氏针法)

广东省中医院

66

庄礼兴

针灸(岭南火针疗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十、民俗(共4人)

67

卢燕武

广府婚礼习俗

越秀区

68

黎伟明

沙湾飘色

番禺区

69

黎月欢

南沙水乡婚俗

南沙区

70

欧阳锐添

添丁上灯习俗

从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