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康陵遗址考古发现20周年、广州考古70周年,康陵遗址全面完成本体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南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康陵为南汉开国皇帝高祖刘岩的陵墓,主要由陵墓(玄宫)及地上建筑(陵台),四周的围垣(神墙)、角阙和陵门,以及陵门南面的廊式建筑组成。康陵是我国考古发掘揭露的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建筑基址,位于南汉二陵博物馆西侧康陵路,观众从博物馆南门步行5分钟可达,一睹广州千年帝陵真容。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文物资源是公共资源,人民共享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康陵遗址从2003年6月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2016年1月启动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2023年6月10日展示开放,是广州考古人二十年如一日,坚守青灯黄卷、不负韶华、接续奋斗的成果,是文物部门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利用实践中探索“广州模式”与广州特色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精神内涵。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配合广州大学城建设工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小谷围岛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其中,五代南汉德陵和康陵的发现无疑是此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成果,它们分别位于北亭村的青岗(现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和大香山,相距约800米。康陵与德陵(刘岩兄刘隐之墓)并称南汉二陵,其发掘是五代十国考古的重大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广东省首批大遗址项目。
2016年1月,康陵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启动。工程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采取了保护性回填地表标识、本体加固揭露展示、上盖保护性设施等多种手段,使其免受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康陵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有效维护了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的延续性,为康陵遗址面向公众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好了充分准备。
康陵遗址是重要的南汉国史迹,承载着广州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记忆。在完成康陵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入挖掘康陵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利用康陵陵台保护上盖内有限的空间展示康陵遗址的文化内涵,用“祭坛?陵墓!”“岛上时光”“迁神”三个板块讲述康陵的故事。其中,第一部分生动再现康陵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认识过程;第二部分讲述了一千多年来不同群体与康陵遗址及所在地——小谷围岛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故事;第三部分则介绍刘岩其人及迁葬康陵、祭祀等。康陵遗址与南汉二陵博物馆常设展览“汉风唐韵——五代南汉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为公众全方位呈现南汉历史往事与文化记忆。
6月10日上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在康陵遗址展示区举办广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康陵遗址展示开放仪式”,以康陵遗址、康陵考古出土文物为创作元素的跨学科融合“沉浸式艺术剧场——倾听·康陵”在遗址现场展演。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在策展过程中,与馆校合作单位——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开展项目合作,其中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师生以康陵遗址为元素,创作《康陵赋》等作品,建构出沉浸式剧场的乐音空间;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则融合康陵遗址,康陵出土哀册文碑、双凤纹瓦当、花鸟纹瓦当、玻璃瓶等元素创作了一部精美绚丽的视觉大片。在康陵陵台千年历史积淀的大背景下,瓦当上沉睡的凤鸟发出夺目的光辉振翅翱翔,乐曲时而舒迟和雅、时而庄重肃穆、时而奋疾铿锵,共同为康陵遗址展示开幕呈现了一场遗址、音乐、视觉完美融合的视听盛宴。这是依托康陵遗址进行的跨学科融合活化展示,是对经典文化的现代演绎,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加强研究阐释,创新康陵遗址的利用工作,激活康陵遗址的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让它与当代社会相融相通,为推动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