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3-06-08 15:12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值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6月8日上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23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五仙门电厂旧址)举行。

微信图片_20230608155229_副本.jpg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发布了“广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活化利用项目、黄埔区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等17个案例入选。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百变鸮小”IP主题文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文创”等5家文博单位的文创产品获推介。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系列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立足文物事业新发展阶段,以优化保护为基础,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以宣传展示为载体,以传承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动文物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促进广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抓牢“保护优先” 激发红色基地利用新活力

  在坚持保护为先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多种文物不同的活化利用模式,将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旧城保护、乡村振兴相结合,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2020年6月,广州公布了首批共15个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成为2019年底国家文物局首次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以来,率先公布本地“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的城市。公布的典型案例分为以特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为对象的保护、活化利用项目的典型项目类和典型措施类。典型案例的评选与公布旨在以典型立标,以榜样引路,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文保事业,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

  据了解,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传承利用工作,是此次案例评选中的一大亮点。其中,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活化利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文物保护利用、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村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活化利用、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农运初心,精神永驻”主题陈列展览等项目入选,将红色旧址与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校外实践等有机整合,提升服务效能,结合周边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开发等内容,激活文物的人气与活力。

  多处旧建筑因及时有效的修缮保护而延续了文化生命,并与公众的生活密切相连。如越秀区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修缮提升与活化利用、海珠区邓氏宗祠附祠修缮及活化利用、荔湾区斗姥宫修缮及开放利用、增城区中新镇岗埔围垄屋修缮工程、黄埔区菊圃祖祠修缮工程等。

  用好“制度利器” 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

  制度建设和模式探索,是评选活动最重要的着眼点之一,如黄埔区在省内首创的“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禺南武工队旧址活化利用、沙湾三稔厅活化利用、锦纶会馆丝织业文化展览馆、南沙横档炮台税史教育基地等,是文物领域共建共治共享的典范。

  在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广州逐步建立了以《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核心、《广州市文物活化利用试行办法》《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程序规定》等规范性配套文件和政策的制度框架,力争实现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全链条服务和监管。

  重点打造海丝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牵头成立海丝史迹申遗城市联盟,积极推进海丝史迹申遗,全力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先后完成中共三大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杨匏安旧居等红色史迹保护和展陈提升,依托南石头监狱遗址规划建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推出《刑场上的婚礼》等精品红色文艺和旅游线路。

  强化“穿针引线” 依托科技持续扩大文物保护圈

  通过社会共建让文物“活”起来。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旧城保护有机结合,逵园、李小龙祖居、万木草堂、杨匏安旧居、柏园、庐江书院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活化利用。将挖掘文物内涵、实施文物活化作为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在黄埔文冲村、番禺沙湾、大岭村、增城瓜岭村、邓村石屋等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大力推动“文物+”融合发展,将南越国史迹、莲花山、陈家祠、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永庆坊等文物古迹申报为各层次A级旅游景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游径,其中海上丝绸之路、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等12条游径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南国红豆鉴赏、红色羊城主题历史文化游径等5条成为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游径。在荔湾区沿江路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示范段建设,完成了海丝、红色羊城主题游径标识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导览项目,全市700多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制作安装了二维码,实现全城文物可阅读。截至2023年3月底,累计扫码记录达 110余万条。

  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作用。海丝申遗城市联盟吸纳了香港、澳门、佛山、惠州、江门等湾区城市加入,积极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游径成为联系大湾区的重要纽带。

  基于各种文物的客观条件,逐步构建起文物活化利用“1+N”多元参与模式,1为政府的主导、统筹、引导,N为企业、个人、专业机构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激发广州文物新活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全面提升。


  附件1

17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简介

  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活化利用

  地点: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村罗布洞路

  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是广州东北郊唯一由中共建立的民主抗日乡政府。旧址2021年3月启动修缮建设,2022年3月完成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陈列馆及党群广场、山顶公园建设,8月6日正式开放,让一处原本被用作工场、饭店的革命史迹重新焕发活力。并与村内其他革命旧址及良好的生境资源结合,连片打造党建活动阵地,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邓氏宗祠附祠修缮及活化利用 

  地点:海珠区龙涎里直街2号

  邓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纪念馆的一部分,2020年,在这里建设了集党史展示、政治学习、思想教育为一体的党员活动室,面向全社会开放,将邓世昌纪念馆原有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活化利用

  地点: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东升社

  1938年,阮海天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领导竹园涌人民打响了增城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第一枪;2020年,通过陈列布展和对外开放,这里成为仙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旧址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引入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是增城区近年保护修缮效果最好的文物之一,并同阮海天故居红色文化基地相结合,提升了文物古迹的活力与人气,进一步推进竹园村红色旅游乡村建设。


  三稔厅活化利用

  地点:番禺区沙湾镇安宁西街8号

  三稔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2002年重修,是广东音乐发祥地之一,涌现出何博众、何氏三杰等广东音乐名家,创作出《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名曲。2012年,三稔厅活化利用后对外开放,成为等展陈、演出、私伙局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空间,开创“旅游+文化体验”的研学模式,三年来超过700万人在这里感受岭南雅韵,传承音乐之美。


  锦纶会馆丝织业文化展览馆

  地点:荔湾区康王南路289号

  锦纶会馆是清代广州丝织行业行会的重要会址,是目前广州唯一保存完整的行业会馆。2019年7月,荔湾区文广旅体局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广州香云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三方协力打造丝织业文化展览馆,2021年2月1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形式实现了锦纶会馆的转型升级,引入引入游、购、娱等多重业态,实现了产、学、研的高度统一,用时尚留住文化,让非遗回归现代生活。


  斗姥宫修缮及开放利用

  地点:荔湾区金花街斗姥前4号

  斗姥宫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是广州地区道教文化的重要史迹,经修缮后2023年1月4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工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有的建筑布局与历史面貌,非遗传承人吴义廷对壁画进行的修复注重采用原工艺、原材料,为广东文物保护工程中壁画工艺的传承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修缮中注重“可识别性”,新添加的部分在细部上与原构件保持区别,为后人存留下珍贵的历史信息。


  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禺南武工队旧址保护利用

  地点:番禺区大石街会江村纯菴区公祠

  1947年12月,中共禺南特派员直接领导的禺南武工队在纯菴区公祠宣告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大石、南村等地乡村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此后成为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的基础。2019年,番禺区文物办组织村民启动旧址修缮,2021年工程验收后多方力量联合活化利用,一处失修的老旧祠堂焕新为红色文化展览馆,充分发挥革命遗址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项目由市、区投入文物保护补助资金,区氏族人踊跃筹款,实践了文物保护利用的共建共享,这条创新路径也在其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中得到推广。


  中新镇岗埔围垄屋修缮工程

  地点:增城区中新镇坳头村岗埔自然村

  岗埔围垄屋“盛远堂”,由陈儒兰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始建,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广州地区规模较大的围垄屋,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是客家建筑文化和艺术的瑰宝。修缮设计和施工中,根据不同残损情况,科学地确定修缮方式,确保对文物建筑的干预降到最低。同时注重文物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的监测、保养及维护,最大限度地彰显建筑的文物价值。


  菊圃祖祠修缮工程

  地点:黄埔区萝岗街道荔红社区公路街168号(萝岗街道办事处大院内)

  祠堂内具有不同年代特征的柱础,是开展建筑艺术形式研究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2019年开始的修缮工程严格用传统工艺复原历史文物建筑的本体面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当地居民营造出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功能完备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历史文化展示场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彰显了文物的当代价值。


  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农运初心,精神永驻”主题陈列展览

  地点:花都区花东镇九湖村王氏大宗祠

  在广东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彭湃、阮啸仙、黄学增、刘尔崧等农运先驱指导下,1924年10月,王福三、陈道周、侯桂平等组织花县农民在王氏大宗祠成立花县农民协会,组建花县农民自卫军。陈列馆以王氏大宗祠为建筑主体,举办“农运初心,精神永驻”花县农运史迹展,展示了花县农民运动的萌芽、发展与高潮,以及花县农军参加大革命、武装起义,转战海陆丰、踏上新征途的历史场景。展览自2020年正式开放以来,参观人数近7万人,以史育人,成绩显著。


  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活化利用

  地点:天河区棠下村

  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棠下,与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广州市长朱光在农业生产合作社(湛川钟公祠)内接见了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部分干部,1968年,旧址被辟为“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如今,这里成为广州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们“家门口的红色学堂”,旧址的价值特点得以彰显,文物的活力与人气大大提升。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活化利用

  地点: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1953年,开办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旧址题名。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旧址内的基本陈列进行了全面提升,将高新技术手段与历史叙事相结合,丰富了展陈内容,提升了游客体验。改陈后的新陈列被评为2022年广东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陈列展览和2022年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荐项目。


  虎门炮台旧址南沙横档炮台税史教育研究基地

  地点:南沙区南沙街道上横档岛

  基地依托上横档岛现存的官厅遗迹进行建设,在“虎门税馆”旧址集中布展陈列,是广东省首个税史教育基地。作为广东省文旅重点工程“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南沙部分)”的先行建设项目,基地立足税史教育、税法宣传、文明实践、文化旅游“四位一体”功能定位,打造连接税务部门与纳税人、缴费人、社会公众的税法宣传平台、文明实践和文旅交流场所。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修缮提升与活化利用

  地点:越秀区沿江西路183号

  五仙门发电厂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火力发电厂。2013年,广州市政府明确在此处筹建广州华侨博物馆。2022年6月,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项目最大程度保留了发电厂旧址的“原汁原味”;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成功为老厂房搭建起“四梁八柱”。馆内常设“广州华侨华人历史与贡献”展览,全方位展示广府华侨华人的突出贡献,是海内外华侨华人“寻根”“铸魂”“圆梦”的精神家园。专题展览“五仙门发电厂的故事”,让建筑“本色出演”成为最形象、生动的展示。


  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文物保护利用

  地点: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38年夏天,三大会址遭日军飞机炸毁。200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中共三大会址区域进行考古发掘,7月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2021年6月,纪念馆改扩建完成,进一步提升和呈现了三大旧址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对阐释红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址保护利用过程中坚持深入开展文物信息源的挖掘与研究,并将相关成果有效地运用到保护与利用实践当中。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

  地点: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

  这里是为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个会址而建立的纪念馆。2019年6月,对旧址进行了保护修缮和陈列展览的全面提升。展览秉持“旧址就是最重要的文物展品和展示空间”理念,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体保护和群体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构建主题陈列、原状陈列和旧址演绎“三位一体”的展陈体系,“小空间、精策展”,实现对旧址空间的合理有效利用;以第一个全总旧址为出发点,通过“红色文化轻骑兵”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追寻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百年迁徙足迹,联动并激发全总各旧址的保护和利用,真正实现让革命旧址“活起来”。


  黄埔区文化遗产检察官制度

  地点:黄埔区

  黄埔区人民检察院结合区内历史文化遗产的区域特点,在全省首创“文化遗产检察官”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职能,与行政执法专业化优势形成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合力,推动完善历史文化遗产长效保护和利用机制,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出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监督形式,助力文物保护利用共建、共治、共享,使“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真正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能动实践。


  附件2

获推介文创产品简介

  南汉二陵博物馆推出的“百变鸮小”多功能手机支架源自网红考古发现汉代陶鸮形五联罐。在IP形象研发设计的过程中,馆方选取了造型更具特色的“鸮首”作为原型,使之表现出拟人化的不同性格。“鸾凤和鸣”丝巾源自宋代青瓷双凤纹器盖,提取了青瓷双凤纹器盖上的“双凤纹”作为创意设计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完整保留纹饰原本的形态,并选用器物局部的纹饰进行叠加点缀,使产品的视觉层次感更为丰富。“多彩四季”徽章套盒选取青釉褐彩盆、彩绘蝴蝶花卉纹花口瓷盘、牡丹纹瓦当、青花釉里红鹊鸟登梅纹盘等器物中“菊、荷、梅以及牡丹”等四种装饰性花卉纹饰进行徽章衍生设计,既有装饰性趣味,又充满了浪漫的情调。

  “陈家祠文创”,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和合作方共同打造的以馆址陈家祠为IP元素的文创品牌。自2018年陈家祠文创产品开发以来,以“陈家祠”为IP创作的文创产品有11大类近200款,涵盖了文具类、纪念品类、日用品类、特色工艺品类、首饰类、食品类、服饰类、家居类、玩具类、图书图录类、音像品类等,代表性产品包括陈家祠积木、门神书立、陶塑系列流沙杯垫等。它们将陈家祠的建筑、藏品等文化资源巧妙转化成多样的形态,让文物成为人们的身边好物。

  广州博物馆的“乐游广州府”文创丝巾、镇海楼形象充电宝 、岭南画派文件夹等,取材馆藏文物元素,加以当代功能化的设计,让日常生活平添一分文化趣味。

  南越王博物院兔枕积木日历摆件设计原型来自南越王博物院院藏品瓷枕“绿釉素面椭圆形兔座枕”,乖巧可爱的兔子也是热爱工作的“打工人”,有趣的文案搭配萌萌的兔枕,是打工人桌面必不可少的个性潮玩!借着建院揭牌一周年的东风,南越王博物院推出限量专属纪念邮折,包含了博物院建筑、代表性文物等个性化邮票共六款14枚。 院方与广州羊城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透雕龙凤纹纪念版羊城通以透雕龙凤纹和卷云纹为设计元素,中空透明的设计展示出文物原本的美感与质感。“南越打工人”IP依据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筒瓦碎片上的人脸纹戳印设计而成,卡通形象以椎髻、大耳为特征,配合文物原型原有的微笑表情,结合文物内涵,打造成乐观的“打工人”形象。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1927•红色”装饰品套盒中的设计元素均来自于广州起义的相关文物,三款产品兼顾了女士及男士的应用,具有实用性。“1925·启航”书签的设计灵感源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广州各行各业的工会徽章,仿佛可以感受到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凝聚起来的强大力量。“相比鹡鸰”倒影杯的设计理念源于叶剑英赠给李运全的银盾,以鹡鸰鸟手足情深的精神表达出革命者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