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化区认定了我市首家非遗工坊——百匠园非遗工坊,这是我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鲜活成果,体现了我市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生动实践。
百匠园非遗工坊位于从化区江埔街下罗村罗洞小镇,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包含接待中心、展览区、停车场、体验空间、会务、培训室、舞台、餐厅、宿舍等功能布局。百匠园依托广州市,尤其是从化区近5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入部分外省市非遗项目,并广泛引进全市乃至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对技艺进行融合创新,对产业进行补短加长,打造以弘扬民间工艺和非遗为目的,融文化教育、产品开发、会务展览、休闲旅游、特色研学、实训实操、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文旅新业态文化产业园。
百匠园广乐府
目前,百匠园已创造就业岗位1000多个,带动当地村民100多人就近就业,充分带动周边了其他相关业态,提升了区域内农民收入;开发了木雕、陶艺、烙画、古琴、石雕、植物染、刺绣、竹编、石磬乐器、古埙乐器、洞箫、面塑、水族舞、百花米酒酿造、醒狮等数十种非遗研学课程,促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获得了广州市文化产业园区、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国最美文艺志愿服务社区、广州市从化区巾帼创业基地等三十多个资质或荣誉称号。
小学生非遗研学活动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提出要因人因地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文化扶贫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国家文旅部先后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并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更名为非遗工坊,发挥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2022年7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广东省正式开始全面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非遗工坊从初期的一种创新性扶贫模式,逐步转化为助力“非遗+旅游”“非遗+农业”“非遗+产业”等“非遗+”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木偶戏表演活动
为响应国家、省关于非遗工坊的各项文件精神,更好发挥我市首家非遗工坊的示范带动作用,近期,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下,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联合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乡村振兴局加快对罗洞小镇百匠园进行非遗工坊申报的认定、公示、确认,认定罗洞小镇百匠园为百匠园非遗工坊。
罗洞小镇百匠园以此创建非遗工坊成功的契机,努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一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业态。百匠园非遗工坊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充分利用从化当地文化、旅游和农业资源,以非遗传承、院校专业对接产业的技能提升教育和文化赋能的新业态旅游为产业抓手,盘活乡村各类闲置资产,利用从化优势的环境空间和人力资源,吸引全国各地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聚集,带动当地村民就地转化为工坊产业工人,并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业态,为广州文旅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游客来到罗洞工匠小镇可以吃、玩、住、带货,游客量每年达约20万人次。二是多方合作联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村企利益联结机制,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如旧小学、粮仓、农房等,以点连线带片。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市场化运行,村民村集体提供资源,高等院校提供技术支持,行业协会制定标准,能工巧匠参与的六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模式,使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聚集非遗人才,搭建协同发展平台。通过产业的科学规划,利用特有基础资源和国家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创建好模式,搭建大平台。引入大批非遗传承人和工匠人才及关联企业进驻乡村,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依托外来资本和人才进驻,推动乡村技术力量不断提升,挖掘和传承好本地历史文化,大力推进“四边”绿化,在山边、路边、村边、水边以及房前屋后,打造好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打造大师工坊等,吸引工匠人才进驻,与村民创建共建共享小院,改变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