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四):剑胆琴心——古琴艺术(岭南派)区君虹
发布时间:2021-04-06 16:10 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中国人的琴棋书画,排第一的琴,即指古琴。谈起古琴,我们常能感慨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叹嵇康《广陵散》的千古绝唱,古琴所承载的情思或风骨,流淌于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血液里,铭刻在文人志士的魂脉中。

GIF1.gif

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定琴为五弦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不同的地域内,受到不同语言、音乐、风俗、师承的影响,各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古琴流派。其中的岭南派分布于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在历朝历代出现了不少有名的琴人,也留存下了极有价值的古琴乐器和琴谱。“古朴、刚健、爽朗、明快”是岭南派古琴的艺术风格。

02.JPG

区君虹挥洒笔墨

  今年七十多岁的区君虹,是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儒雅的外表中仍透露着一丝刚健之气。如今,区君虹在闲暇之时,还总喜欢在家中拨弄琴弦、挥洒笔墨,颇有古代文人雅士的风貌。

  区君虹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学习岐黄术,8岁习武,15岁后又攻篆隶、行草书法。可以说,区君虹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成长的。实际上,30岁以前的区君虹与古琴的“接触”,还仅局限于古画、古诗对古琴的描写。“古琴真正是怎么样的?那些音是怎么样的?”那时,区君虹对古琴还停留在一种梦幻的想象当中……

琴缘

  琴缘的真正到来,是在区君虹30岁的时候。在1975年左右,经过师兄袁建城的介绍,区君虹与杨新伦相识,并拜其为师,他的古琴之路自此开始。

03.jpg

区君虹往年旧照

  而更进一步激起区君虹斫琴之志的,是民国的一把名为“玉露篁”的古琴。当时,区君虹与师兄们一道前往周桂箐家购买古琴。谁知最后挑选的区君虹,只能买到一把无论是琴声还是琴形来说都不满意的古琴。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己动手,对琴腔进行改造、过漆。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新的斫琴经验,为接下来的古琴斫制打下基础。

“师古不泥”——古木琴

  对于古琴的制式,区君虹追求与传统制式的神似,而非形似,在传统的古琴制式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创作出区氏的蕉叶式、青石式、古竹式、古木式等别具特色的古琴制式。

  1999年,区君虹在乡下的一堆准备用于烧火的柴木中,发现了一块古木。上面的虫蚀和纹理,都让区君虹激动万分,随即在脑海中诞生了一个想法——做一张顺应材形的古木琴。

GIF2.gif

区君虹斫制古木琴

  区君虹说:“这个理念就不是一刻可以完成的,比如琴要做焦尾,就是琴尾的两个冠角。如果我一下将它镶一个角进去,那就没有现在我古木琴的两个裂痕在那里。我保留了这个裂痕,就已经代替了这个琴的冠角,是一种天然的造型。”

  而由区君虹斫制的古木琴,突破传统古琴制式,保留琴木的岁月雕琢,展现出原材的苍古之美,已然成为了古琴制式上划时代的创作。

“妙手回春”——亚绿绮

  在纪念杨新伦诞辰的一次雅集中,区君虹遇到一名正在寻人修复烂琴古琴收藏家。收藏家把区君虹、谢导秀以及一群学生约到家中后,向众人展示自己收集回来的“大成”和“亚绿绮”。

  当时的亚绿绮没有琴头,琴底和琴面已经分开,看到此琴的众人唏嘘。但当时的区君虹,心底却暗暗地有一种感觉——“我可以将亚绿绮修复起来”。最终果不其然,区君虹将亚绿绮“妙手回春”。而此次对古琴的成功修复也成为了琴界的一桩美谈。

06.JPG

区君虹将亚绿绮“妙手回春”

  崔钰曾言:“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显然,对于古琴而言,区君虹恰恰就是这么一位“知音之人”。

剑胆琴心

  杨新伦先生曾将岭南琴风总结为“刚劲、爽朗、明快”六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长大的区君虹,通过对岐黄、武术、书法的学习,练就了一副“文皮武骨”,并继承杨新伦刚柔并济的演奏风格,将太极、舞剑等武术表演融入到古琴演奏之中,从而增添了古琴演奏的独有艺术表现力。

07.JPG

区君虹传艺授徒,传承岭南古琴艺术

  在对古琴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同时,区君虹在传艺授徒上也不辞辛劳。现今,岭南古琴艺术也将在传承中继续流传,找寻到下一个“知音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