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文广旅函〔2025〕18号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2525号建议答复的函
潘映珊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领衔提出的《关于借助第十五届全运会推动广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第20252525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会市体育局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情况
(一)以非遗赋能十五运赛事活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积极配合十五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将广州非遗有机融入十五运会开幕式表演,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配合市港务局等部门,提升珠江游船相关主题装饰,为游客提供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前和赛事举办期间,我市将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丰富市民游客的文化体验,为赛事的举办营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氛围。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广州非遗开放日、广州非遗购物节和全市各区的相关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引导年轻人进行现场体验和打卡。举办第九届广州青少年醒狮表演赛,组织开展粤剧赏析、咸水歌传唱等非遗研讨和体验活动。
(二)将非遗有机融入体育赛事和群众活动。市体育局以“体育+非遗”形式,将传统民俗和群众体育健身深度融合,精心策划组织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广州户外运动节传统醒狮邀请赛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邀请醒狮、北胜蔡李佛拳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参与大型全民健身活动表演展示;组队参加广东省运动会武术、舞龙醒狮、太极拳、龙舟等比赛;发布“全民健身大拜年”醒狮、太极拳等15期科学健身指导系列推文,科普传统体育运动知识;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先后举办岭南体育“非遗三部曲”系列展览(武术篇、龙舟篇、醒狮篇),2024年被认定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4-2026)”;组织广州市毽球协会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民健康大会》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南派花毽运动的独特魅力。在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专门设置非遗展,提升广州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通过宣传展示扩大广州非遗影响力。一方面是打造各类非遗宣传展示体验平台。广州非遗展示馆长期开展非遗展示展演,除常设展厅外,每季度更新一个主题展示。在荔湾区永庆坊引入13个集展示、展销、体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师工作室,设立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以生产为主的珠江钢琴创梦园非遗集聚区引入了20多位非遗传承人入驻。在番禺沙湾揭牌了省内首个非遗古镇沙湾非遗古镇,引入了30多个非遗项目或店铺。越秀区在北京路步行街设立非遗展示橱窗,海珠区在晓港公园引入传承人工作室。另一方面,通过“广州非遗”官方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和网站以及各类媒体平台,普及广州非遗基本知识,让更多群众了解、理解和参与广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通过与网络媒体平台合作,直播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制作小视频在网络平台播放,吸引更多年轻人共同参与。
(四)着力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市长期推进非遗在景区工作,通过在西关永庆坊、北京路、广州塔、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等A级景区设立非遗聚集区、非遗橱窗、非遗商店、沙湾古镇等方式,加强非遗与旅游、商业等融合发展,并通过举办行花街、波罗诞、乞巧文化节、沙湾飘色巡游等大型民俗活动,带动特色旅游体验。从化百匠园非遗工坊依托非遗资源,赋能乡村旅游,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创收。2024年,云纱星韵非遗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学得到、带得走的非遗新体验。开展主题活动,围绕“珠江游”游船航线、文化特色、广州非遗美食等进行宣推,强化珠江游品牌塑造,丰富珠江夜游体验。白云山景区通过“郑仙传说”非遗项目,打造文旅品牌,让非遗更贴近年轻群体。吾乡瓜岭精品民宿依托增城首个村级非遗工作站,创新推出“可带走的文化记忆”体验模式,构建了别具一格的非遗文化IP矩阵。
(五)支持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活动。我市长期向市级及以上级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发放保护经费,向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承补助,支持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传播活动。聘任非遗传承人为十五运开幕式表演顾问,为开幕式节目创作与表演提供咨询意见。推荐传承人参与十五运开幕式贵宾接待场所艺术品创作和现有艺术资源利用等相关工作,保障十五运赛事接待工作圆满完成。鼓励传承人与相关机构合作,创造性转化非遗资源,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每一批新认定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均组织培训,使其了解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工作情况。同时,利用我市高校资源开展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参加非遗创新发展、网店经营等各类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其技艺、审美、传承、传播及经营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为举办十五运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持续推进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五在”工程,全面提高非遗能见度。组织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前和赛事举办期间的系列非遗主题活动,为赛事的举办营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氛围。配合组委会做好开幕式文艺节目创演和贵宾接待场所相关布置。
二是加强景区、民宿、珠江游非遗元素植入。指导景区在全运会期间推出一批体验性、互动性强的“非遗+全运会”融合业态产品,指导民宿积极探索“民宿+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教学,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体验活动。配合市港务局鼓励打造非遗主题游船,鼓励文艺院团与游船合作,支持广州经典文化艺术节目上船,非遗项目上船,“广州礼物”上船,沉浸式剧场、元宇宙(VR/AR/MR/XR等)等新业态上船,丰富岭南文化体验。
三是继续深化“体育+非遗”模式。利用体育运动场、体育公园、体育休闲地等场所,结合“绿美广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举办更多富有创意的传统体育活动,提高市民对传统体育运动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借助第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这一重要契机,发挥重大赛事辐射、引流和带动效应,推动体育带动非遗传承、非遗促进体育发展有机融合。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探索“体育+”赋能,通过举办非遗主题展览、讲座、体验活动,大力营造“全民办全运、全运惠全民”浓厚氛围,不断彰显广州非遗魅力,擦亮千年广州文化名片。
四是鼓励开发相关主题周边产品。鼓励和引导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与十五运组委会开展合作,开发相关主题纪念品或文创产品。鼓励社会力量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相关周边产品,促使非遗更好地服务当代生活。
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5年5月6日
(联系人:孔祥文,联系电话:38925432)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