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及广州申遗史迹

南越文王墓
[ 信息来源:本网]

 

南越文王墓

 

犀角形玉杯

 

波斯银盒

 

南越文王墓是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墓,发现于1983年。墓室深埋于距离象岗山顶20米的腹心深处,2000多年来未被盗扰,是岭南地区发现的墓主身份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西汉石室彩绘墓。

墓室依“前朝后寝”的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三室,前室居中,象征墓主生前的朝堂,东耳室为宴乐之所,西耳室是库藏;后部四室,象征墓主生活的后宫,主棺室位居正中,用于放置墓主棺椁,东侧室从殉4位妃妾,西侧室殉葬7位仆役,后藏室放置炊具和食品。

墓内随葬器物1000多件(套),突出体现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在此地的交流和融合。墓内出土的波斯银盒、原支非洲象牙、红海乳香等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来自海外的舶来品,是海上丝绸之路肇始时期广州与海外交往的直接物证。银盒是西亚银器与中国本土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蒜头形凸纹,造型与纹饰都与汉代器皿不同,与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金银器类似,进入中国后,根据自身使用习惯和需要加以改进,上部焊接3个小凸榫用来套羊钮饰,器底附加铜圈足,盖面有两处刻有王宫藏品编码等隶书铭文,体现了中外工艺品加工技术方面的交流和融合;犀角形玉杯是犀角形象和中国传统玉工艺的结合,其外形如西方的来通杯,但仅一端开口,与来通杯上下两端均开口有所区别,而尚玉是中国传统,将两者结合,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还有来自地中海的焊珠金花泡、西方风格的玻璃珠,以及西亚的香料、非洲象牙等,见证了2000多年前中国已与海外有交往,直观反映了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板块之间的文化交流。出土的13件铜熏炉,数量上体现了当时盛行熏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与盛产香料的南亚和西亚地区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值得一提的是,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铜提筒,腹壁上刻铸有4只船纹图案,船规模较大,可见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条件。

作为岭南地区发现的早期最高规格墓葬,南越文王墓以其来自异域的珍贵随葬品和反映航海实践的图像艺术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肇始时期广州地区作为中国沿海重要节点片区的贸易交流状况,是海上丝绸之路各大板块相互连通,文化元素开始融合的有力证明。

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网站标识码:4401000056 办公楼前台:020-81078225
粤ICP备19161715号-1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0260号
您是本网站第 -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