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山东省成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 信息来源:本网]

  6月24日上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省副省长季缃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为两个机构揭牌,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张建新出席活动。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两个机构均为山东省文物局所属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两个机构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文物科研创新和机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于促进山东水下考古、文物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申遗

  山东北临渤海,南接黄海,拥有三千多公里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自古以来海上水路运输发达。商周时期山东黄、腄、琅琊港是沿海南北航路的中枢港口。汉武帝时开辟了由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经朝鲜半岛通往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登州是北方最大港口,密州板桥镇是宋代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港口。元代海运成为南粮北运主要通道,主航线三次变更,到明代增开蓬莱掖县至辽东、天津至辽东两条航线。清代虽实行海禁,烟台、金口、青岛口仍是海上贸易和南北贸易中心。山东还有微山湖、东平湖,以及黄河、京杭大运河、胶莱运河等丰富的内水资源。在山东辽阔的海域和内水水域,保存着大量的沉船遗址、水工设施、文物遗存。

  水下考古在山东开展得比较早。1979年,青岛市博物馆就组织潜水员在琅琊台鸭岛海域考古,打捞明代青花瓷30余件。1989年至今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六期水下考古培训班,有三期在山东举办或实习。1991年至2008年,国家博物馆多次组织对长岛各岛屿、青岛周边海域等进行调查,对琅琊台鸭岛沉船遗址进行了发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会同青岛市文物局,调集山东及其他省市水下考古力量,组建成立了山东省沿海水下普查考古工作队,调查水下疑似点30余处,确认沉船遗址2处,线索14处。2012年开展了大运河济宁段南阳湖中运道水下物理扫描探测和考古勘察,为申遗提供了详实考古资料。2014年9月4日,国家文物局在青岛召开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了“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首航仪式。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青岛设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20多年来,山东省借助国家力量,先后培养了9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力较强的专业化水下考古队伍,并对山东沿海进行了多次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发掘。全省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填补省内陆河流湖泊水域调查空白。目前明清沿海海防设施保护总体规划已获立项,东平湖水域及其周围淹没区遗址调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正式启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山东省蓝黄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加强水下考古成为山东文物工作的紧迫课题。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行业,跨区域作业、跨部门协调难度日益加大,工作日趋繁重。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山东水下考古力量捉襟见肘,分布又相对分散,亟需整合力量和资源,建立专门机构,强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此,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山东省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今年2月12日,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全省水下文物的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心内设办公室、水下考古研究室、技术与装备室、出水文物修复室。这是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对于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助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申遗,促进山东蓝黄经济区战略实施,意义深远。

  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科技创新平台

  文物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在文物本体保护和修复,文物价值调查、认定、展示、利用,以及对文物相关环境控制与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2月12日,为进一步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做好馆藏及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中心主要承担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有关工作,承担文物修复的研究、技术推广、学术交流工作,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中心内设综合部、总工办、有机保护修复部、无机保护修复部、技术检测部。这是山东省贯彻落实《博物馆条例》的又一新举措,此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负责人王传昌介绍,山东是文物资源大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268万件(套);现有馆藏文物182万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68677件,其中一级文物1.26万件。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馆藏及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修复项目。但囿于历史原因以及专业技术力量分散等诸多条件限制,加之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每年以数万件的数量增长,全省馆藏文物中1/3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亟需保护。成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将有力整合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和人才力量,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王传昌表示,中心成立后,将开展全省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调研,编制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三五”规划,筹建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交流,开展相关专业课题研究。(鲁文)

版权所有: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网站标识码:4401000056 办公楼前台:020-81078225
粤ICP备19161715号-1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0260号
您是本网站第 -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