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0MB2C945905/2025-01037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成文日期: 2025-04-19
名称: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2115号建议答复的函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4-24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0252115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

方雪容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领衔提出的《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建议》(第20252115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工作力度,深入挖掘、研究传统文化资源,逐步丰富我市非遗名录,加强非遗传承梯队建设,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逐步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水平。

  (一)加大保护力度,丰富非遗项目名录新体系

  一是深挖非遗资源,及时呈现丰硕成果。广州市先后于2007年和2013年开展两次全面的非遗普查工作,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普查线索。同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查,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进行集中呈现。近年陆续出版了《印象岭南系列文化图录丛书--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羊城遗韵——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100》《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新时代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中国广绣传统图案》等专著。

  二是实施总体规划,加强区域整体保护。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我市选择了两个文化遗产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于2015年、2019年先后设立了广府文化(越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两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目前两区均已制定并推动落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有力夯实了夯实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基础。

  三是认定非遗项目,丰富四级名录体系。广州市现已建成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体系,及时将体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截至目前,我市已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21项、省级95项;现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63名,其中国家级21名、省级62名(均不含去世人数)。每年组织评估考核,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实现动态管理。

  (二)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遗焕发时代新魅力

  一是开展“五在”工程,推动非遗融入生活我市长期推进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五在”工程,全面提高非遗能见度。每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和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宣传传播。同时,通过“广州非遗”官方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和网站以及各类媒体平台,普及非遗基本知识,让更多群众了解、理解和参与非遗。

  二是拓展传承载体,扩大非遗传播阵地。全市有500余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在校园”实践,涵盖教育全领域。全市154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中,学校占110个,培育和推广了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学校类传承基地。在非遗主管部门、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帮助和传承人个人努力下,我市的非遗传承人基本均设立了个人工作室或传承场地,极大地便利了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活动。

  三是推动聚集发展,扩大广州非遗影响。在荔湾区永庆坊设立我市首个集展示、展销、体验、培训等于一体的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引入13个大师工作室。以生产为主的珠江钢琴创梦园非遗集聚区引入了20多位非遗传承人入驻。在番禺沙湾揭牌了省内首个非遗古镇沙湾非遗古镇,引入了30多个非遗项目或店铺。越秀区在北京路步行街设立非遗展示橱窗,海珠区在晓港公园引入传承人工作室。

  (三)鼓励合理利用,激发非遗融合发展新活力

  一是支持跨界合作,更好服务当代生活。自2018年以来,我市以“非遗+网游”“非遗+科技”“非遗+舞台”“非遗+文创”等创新保护方式,推动非遗跨界合作,积极探索“非遗+”新业态,践行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实现非遗与多种业态相互赋能。如:三七互娱通过对洪拳传承人动作捕捉,融入网络游戏场景;将广州地铁11号线打造成为全国首条非遗主题示范线,展现广府文化独特魅力;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打造大型舞剧《醒·狮》和音乐剧《雄狮少年》,以全新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是担当时代使命,助力高质量发展。我市非遗充分发挥独特优势,通过多种不同路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部分具有广州特色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中药等类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通过推动版权授权等方式,将部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作品的版权授权相关企业进行量化生产。鼓励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自行或与其他企业合作,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鼓励相关企业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赋能相关产业发展。并通过各类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加强人才培养,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一是完善制度机制,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我局于2020年出台了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细化申报要求、权利、义务等内容,通过加强经费补助、开展传承培训、建立动态评估管理和退出机制等措施,激发传承人传承热情,提升我市非遗传承水平,并通过设立慰问金,加强对传承人的人文关怀。

  二是组织开展培训,提升非遗传承能力。我局对每一批新认定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均组织培训,使其了解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工作情况,促进传承人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共同提高。同时,充分利用我市高校资源,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其技艺、审美、传承、传播及经营水平。

  三是拓宽传承渠道,扩大非遗传承群体。作为广东省试点城市,我市于2023年首次启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工作,于2024年认定了2个市级非遗传承群体,并推荐申报省级非遗传承群体,使更多年轻人有机列入非遗传承名录。鼓励和推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职业院校或高等院校合作,通过担任客座教授等方式进校授课,实行职业教育与传统授徒相结合,为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非遗创造条件,培育一批非遗传承后备人才。目前,我市已有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等学校已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挂牌成立了非遗学院。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进一步完善非遗相关制度机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研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我市非遗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培育、培训更多青年传承群体,加大非遗传承传播推广力度,促进我市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5年4月19日

  (联系人:孔祥文,联系电话:38925432)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